散文:我当了一回替补讲课人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8-06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彭友茂】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2024614日上午,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文友一起,参加了“杂文作家进校园”的公益活动,走进河北邯郸永年四中。

8点半之前,我只知道一位叫杨东鲁的湖北文友要登台授课,其他授课者还有谁,还有多少人,我不得而知,反正没有我。眼看快8点半了,我怯怯地,也是有几分底气地向这次活动的主办人之一(另外还有她的姐姐邯郸市文广旅局文物博物研究员韩丽萍)河北杂文家、原《杂文月刊》编辑韩朝艳毛遂自荐:“我曾教过十年高中语文,也曾在粉碎‘四人帮’、全国恢复高考后两次参加高考语文阅卷,今天如果有的授课人缺席,我可以当个‘替补’。”对方像太多太多的文友一样压根儿不知道我老汉年轻时还有这么一段经历。听我这么一说,她当即爽快答应:“好啊,彭老师,您就随我们这组吧,咱马上进教室开讲。”(事后我才知道这组里,还真的有位授课人提供了讲稿,不再在会上发言。)

临时抱佛脚。我让与我一起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儿子(他在一家电信公司上班,是我们临沂市作协新科会员),快给我下载、转发《死灰复燃的成语故事》)。只分把钟,儿子便把该文转发到我的微信里。

……来到授课教室,里面坐满了等候已久的学生和他们的几位老师。三尺讲台本就逼仄,临时由两张长条桌拼成的主席台上,端坐着先行一步到场的三位授课人。当一身三任,既是这次活动的主办者,又是讲课人、主持人的韩朝艳,在主席台对应着她的座位牌落座后,授课立马开始。

台上,四位授课人按他们事先准备好的讲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向台下的听众讲解、传授“如何写作文”的秘诀。作为一名“替补”,日记本从来不离身的我,坐在听众席上,全神贯注,边听边记,与室内四中的中学生、他们的几位老师一起,机会难得地分享了前面四位文友丰富的,平素无缘听到的,说得上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的写作经验。

台上四位文友每人大约1525分钟的授课内容结束后,轮到我登台发言时,我拿着恰好座位旁就有的粉笔盒,走到讲台,竟意外地“挤”走了一位文友(这里省略一个微笑符),客套了两句,在黑板上写下我讲课的题目《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并告诉大家,鉴于前面四位授课人都谈到了这方面的尤其是大处着眼的内容,我只偏重“小处着手”谈谈我的写稿体会。这时,我把手机微信里《死灰复燃的成语故事》找出来,调到“编辑”状态,给大家读了一遍。读完后,板书文中一句话,韩安国笑道:“田看守怎么样啊?今天死灰真的复燃了,你来撒泡尿‘浇灭’吧。”浇灭二字肩膀上所扛的单引号,我单独用红色粉笔标出。告诉听众,这则短文有两个版本,具体一点说,这句话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像黑板上这样子,浇灭一词加了单引号也有不带单引号的。我进一步提醒、告诉大家,引号主要有三种作用:一是引用直接的说话或成语;二是特别着重或指出的词语;三呢表示反面、否定之意的词语。依我看,浇灭一词加不加单引号,作用不一样:虽然不加也行,但加上单引号更好,语含讽刺,平中见奇,更有味道。

碰上我这样的语文老师或高考阅卷人,引用韩安国这句话时,你会正确地使用双引号,固然不错;你若能在浇灭一词上使用了单引号,那么,打分时,我会给你的作文成绩加上1分。

1分是什么概念?在邯郸或临沂这样的地级市,高考成绩“一分压千人”呀。

我由此又想到曾多年担任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永康(讲课时忘记了何教授的名字)说的一句话:一篇高考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个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的得分)徘徊了。”何教授这个比喻里的“太阳”“月亮”“星星”“萤火虫”,指的就是文章的“亮点”。

能在引用韩氏上面这句话时,一个单引号的使用,便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萤火虫般的亮点。当然,亮点远不止这种情况。作文也好,写稿也罢,大家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作者为山东《临沂日报》高级编辑,现已退休,徐州市杂文学会会员、原中国写作学会理事)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