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棉乡寄乡愁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4-08-13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肖学平】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生命已走进了古稀之年,那些萦绕在脑海中的记忆却清清浅浅;在无眠的夜晚回味,在脑海里反复出现。想到久负盛誉的“八宝棉”,不可磨灭的印记挥之不去。

棉花是温暖而圣洁的天赐灵物,是八宝棉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支撑着一户户家庭日常的衣食住行,是点亮一名名学子求学的梦想,是温润我们这代人成长的难忘时光。作为一名在棉产区土生土长而又曾经在棉区工作过的我,对棉花情有独钟。想起棉花,久违的温情涌上心头。


源远流长“八宝棉”


“八宝棉”因优质而驰名。早在乾隆年间,“八宝棉”就有“株大如树,桃大如卵,色泽润白,列为上品”的记载。民国初期,“八宝棉”因色泽润白,纤维细长,而被誉为优质棉,畅销沙市、汉口、上海、重庆等地。沪、汉各棉织厂都将松滋的“八宝棉”与河南的“灵宝棉”相提并论,列为上品,争相购买。在沙市、汉口等大中城市的市场上,常出现刷有“真八宝”“正八宝”“真正八宝”字样的细绒棉花包。在《申报》《大公报》等大型报纸上,每日都载有“八宝棉”购销行情。由此可见,当时的“八宝棉”在市场中的地位不逊色于今日的“白云边”。

“八宝棉”驰名全国,远销中外,是由八宝棉产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据史料记载:民国以前,八宝垸内的长寿河,系松滋河的主流,河宽数百米。是当时水运通公安、湖南的水道交通。同治9年、12年间,因黄家铺(大口)两渡口溃口后冲刷而形成。溃口后,八宝垸内江水横流,一片汪洋。当时被人们称为“泽国西乡”。(大同垸称泽国东乡)

民国以来,松滋河东西支流扩展变宽,长寿河因泥沙淤积,部分河床渐次变为洲田。19201922年,八宝垸堵筑了长寿河上下南宫,使之外水断绝,形成了一条长达9.4公里,纵贯南北的长寿河。

1920年建立“保甲制”,泽国西乡下设“八个联保”;人们称此垸为“八保院”。在“保甲制”时代,八宝人民沿河筑堤成独立的洲垸,51公里的江堤紧锁146万平方公里的八宝平原。独立的八宝洲垸,其土质因两度溃口,为河流冲积物和湖泊沉积物,油砂土居多,土壤肥沃,适合各种作物生长,尤其是种植棉花;适宜的气候温度,充足的水源光照,大自然的匠心独运,为优质“八宝棉”应运而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由于该地盛产棉花、油菜,素有“金八宝”之称的美名,将原“八保”改为“八宝。”从此,八宝因棉花而得名。

“八宝棉”问世后,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1953年至1955年,省地(当时荆州地区)县三级政府组织棉花工作组,在八宝研究解决棉花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推广植棉新技术。1956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县委作出了把八宝垸办成棉花丰产区的决定。要求每亩皮棉达到100斤,并同时决定在八宝设置棉花生产指导组,率先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到了80年代中期,荆州地区成立了三县四区(三县:即松滋县、江陵县、公安县,四区:即八宝区、涴市区、弥市区、北闸区)棉花样板指挥部,专员徐林茂任指挥长。旨在抓“四区”的棉花样板,指导并带动整个荆州地区。这些,都为“八宝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技术保证。

借助于红极一时的“八宝棉”,八宝公社(区)党委因势利导,在狠抓面积的落实上做文章。提出了“帽子大、扁担长,都要种上棉花王”,“多产一斤花,支援亚非拉”等口号。刹那间,在八宝垸内的田边地角,在棉农的房前屋后,在沟渠堰塘的边缘上,在沿江河岸的滩涂上,明媚的春光抚慰着大地,遍野的棉苗绿浪翻滚。多少年来,八宝的棉花面积都稳定在8万亩左右。

据资料记载,1984年,八宝全垸75000亩田棉花亩产皮棉达到164斤,总产122800担,占全县棉花总产30%以上。全区有8个科技示范村,亩产皮棉180斤以上;有543户棉花科技示范户,亩产皮棉250斤以上,其中,以胜利村党支部书记薛先平为典型代表的13户科技示范户,亩产皮棉突破了300斤。

“八宝棉”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为历史写下了新的一页……


汗水浇灌“八宝棉”


棉花有“农作物之王”的美称,其价值十分金贵。棉花的本质是质朴的,它一直守护爱它的人,不离不弃。即使是棉花在盛开的浮华后,仍然重归质朴,温暖每一个人。勤劳朴实的八宝棉农,由于对棉花怀有感恩与敬重之情,耐心而科学的对待每一株棉花,这也反应了八宝棉农对待事物的态度。

小时候,我跟随母亲在棉田里玩耍长大。长大后我成了母亲种植棉花的小帮手;参加工作后,我亲自种过“棉花试验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经是“荆州地区三县四区棉花样板指挥部”的成员之一。这些经历,使我见证了棉花生长的全过程,看到了每朵棉花的来之不易。

棉花种植,需要棉农精心栽培和耐心呵护,它是很费时力的一件农活。清明过后的谷雨时节,棉农纷纷播下希望的种子,静等棉花长出绿油油的嫩叶,在温暖的春风中沐浴,在火热的夏天里长大,在徐徐秋风中收获,整个生长过程及收获时段约200天左右。

有一首关于棉花农事的诗是这样描述的:“三月春耕到地头,四月播种赶暖头,五月发根动锄头,六月现蕾抓平头,七月促控不过头,八月整枝巧摘头,九月管理做到头,十月收花至尽头”。这首通俗易懂的诗句,把棉花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反应得淋漓尽致。可见,棉乡一年四季几乎没有农闲的时间。

回望八宝棉乡的田间地头,在飘着白云的蓝天下,勤劳的棉乡人民,挥洒着汗水,伴随着棉花生长的动态过程,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的干。

在我的记忆里。棉花早期,除了春耕备耕抢时播种及麦林管理外,最忙时节应是麦收。麦收时节,公社(区)党委政府提出:“大战红五月”。为营造五月绚丽多姿的色彩,提出的口号是:“上午一片黄,下午一片绿”。果然,这个口号变成了现实。下午时分,田野里的金黄已经消弥不见,麦收后的棉苗粗粗壮壮,眼前的棉田满眼的绿,田野蝶飞蜂舞,棉农喜逐颜开。

麦收后的棉花要进行高标准的管理。施肥、锄草、松土、间苗、整枝打杈、摘顶、防虫治病、抗旱保墒等等。长势好的田块,对弱苗要追施“平衡肥”;长势差的田块,要插上白旗,改造“落后田”。

记得一次区里召开“改造落后田”的现场会。区、乡、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参加,区委书记作报告,落后的大队作检讨表决心。那时,自行车很少,有的干部凌晨四点多钟起床,步行几十里路赶到会场。强硬的行政手段,使得干部雷厉风行,任劳任怨,尽心竭力。

棉花是多灾多难的植物,它既怕旱灾,又怕水灾。若遇久晴不雨,干旱年景,必须全力以赴,抗旱保苗;若遇久雨不晴,外洪内涝,必须排渍保苗,防洪保安。

最引起棉农头疼的应该是棉花的病虫害。棉苗一出土,就遭遇“地老虎”(土狗子)的袭击。一种灰褐色的家伙,披着和黄土一样的外衣,贼头贼脑地潜伏在棉苗脚下,乘机咬掉棉苗的脑袋。然后,是一茬接一茬的“棉蚜”,潜伏在棉叶的背面,专吸棉叶的汁液。在棉花遇到干旱年景,“红蜘蛛”漫延;“虫接早势,早助虫威”。到了棉花中后期,还有子子孙孙繁衍不息的“棉铃虫”。“棉铃虫”咬噬棉花的花蕊和棉桃,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棉铃虫”很狡猾,有的趴在棉叶反面避光,有的躺进花蕾睡觉,有的钻进棉桃里胡吃海喝,有的伸展身子爬在枝杆上。由于“棉铃虫”与棉花叶子颜色接近,必须仔细辨别才能发现,可谓斗智斗勇。

为了消除棉农对虫子的怨恨,棉农采取“点灯诱蛾”、人工捕捉、喷洒药物等防治方法。一季棉花,棉农背着药械,不知要在棉田中穿行多少个来回。在酷暑炎热的夏天里,在密不透风的棉林里,棉农身背着盛满剧毒和高残留的农药。稀释后的药液顺着背部和汗水一起淌下,烈日高温下的棉农,有不少人因农药引起中毒……

棉花从春天一路走来,最美的季节应该是仲夏和金秋时节。

仲夏,棉花在棉农的精心栽培下,眼前所呈现的是一行行、一列列棉株。一株株棉花比肩接踵,株株精彩纷呈;浓密的棉叶挤挤挨挨,勾肩搭背似的疯长。一天比一天长高的棉株,已分不清田间的行列界限。此刻,急性子的花早已开放,慢性子的花含苞欲放。密茂红艳的花朵,把整丛棉株燃烧得如霞似火,映饰着过往行人的眼帘,像是在呼唤人们感受她那缤纷风姿醉人的情怀。陶醉飘逸的心境,便有一种“心静渐如春似海,花生每觉影生香”的感觉。这时,棉农的辛劳与烦忧已随风飘散淡忘!

金秋时节,秋风徐徐,棉株的叶子渐渐变黄、枯萎。奈不住寂寞的棉花,寂静地裂开自己的小嘴,一个个吐出雪白的棉絮,展露出自己洁白而丰硕的身躯。放眼望去,棉株枝头上摇曳的花朵,仿佛像天空落下的白云,在太阳照射下闪闪发光,满眼尽是白花花的世界。采摘棉花的女人们,腰间系着大包袱,低头弯腰,一双双灵动的手在棉花朵上飞舞。采摘棉花是一桩很辛苦的活,除整天低头弯腰外,还有可能被干枯的棉枝划破脸,被裂开的棉桃壳扎破手。女人们再辛苦,但丰收的喜悦始终洋溢在她们脸上。

采摘棉花时节,并不意味着已是风调雨顺。这个收获季节,棉农最担忧的还是阴雨天。若遇阴雨天气,到手的棉花就要霉烂掉。此时,各家各户必须抢在雨前,把已吐絮的棉花和刚裂口的桃一筐一筐地摘到家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像现在各拿一部手机一样,各自闷着头,将棉桃腔体内的棉瓣一瓣一瓣抠出来。

走进秋天的棉花地,真想做一棵棉花。无论风寒,无论雾霾,无论烟尘,无论灾害,都能守住一颗洁白的初心,以身相许!


百世流芳“八宝棉”


“八宝棉”奇特的发展道路,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了一些人和事。那些匆匆走过的背影,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

珍珠的璀璨是因为在磨练中矢志不渝地坚守,群星的闪烁是因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光辉。

二十世纪70年代,为使“八宝棉”回到历史的时空,必须引领棉农逐步迈向科技植棉之路。讲到科技植棉,不得不想起高级农艺师黄善乐。他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银花丛中的背影仍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1964年春节刚过,年仅25岁的黄善乐就背着行李到八宝区丰收(东方红)大队住队,具体主持棉花营养钵“五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强农兴棉”的使命,促使他深深地扎进到田间,开展了“一钵双株”的试验,后又到八宝新华(大桥)大队做试验。经反复实践、探索总结出,“苗期压苗分苗,中期培土分苗,后期踩苗分苗”的鲜活经验,使试验田棉花亩产超过了150公斤。

黄善乐在银花丛中摸爬滚打的真知灼见,使一个棉花样板试验获得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继而,八宝公社(区)党委及农技部门大力推广高产植棉技术,使八宝大面积棉田喜获丰收。到了80年代,黄善乐又琢磨让历史悠久的“八宝棉”再上新台阶,使“八宝棉”的牌子叫得更响。他研究探讨了“麦椒棉、麦苞棉、麦瓜棉、麦菜棉”等种植模式,撰写了《论“八宝棉”优势及发展趋向》一文,为“八宝棉”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善乐不仅是棉花技术的实践者,更是自然与生命的诠释者。他深知棉花生长的奥秘,善于捕捉一丝一毫的变化,及时调整棉花的环境条件,让棉苗茁壮成长。

在黄善乐的影响下,早在60年代末,八宝公社(区)丰收(东方红)大队、全国劳动模范张传道,将他试验田里一株2米多高的“棉花王”送到人民大会堂参展。100多个吐絮的棉花和未裂口的棉桃,充分展示了棉花高产的发展空间。至今还流传着“张劳模的试验田——不具体”这个歇后语。据说,那时经常组织干部参观试验田,推广棉花试验田种植经验。参观张劳模的棉花试验田时,领导要他介绍植棉的经验,张劳模很低调,很谦虚,连续说了几句,“不具体、不具体……”。就这样,“张劳模的试验田——不具体”一至流传至今。

记得70年代中期,我刚参加工作。那个年代,特别强调干部参加劳动,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每一名干部都要有自己亲自种的“棉花试验田”,在田头立上“棉花试验田的牌子”,牌子上醒目地显示出姓名、职务、种植面积、棉花品种、栽培技术、计划单产等内容,以便群众监督和检查验收。

回想棉乡基层干部奋斗的点点滴滴,无不让人感慨和赞叹。那些广大基层干部,学棉之“宏志”,开最美的花,结最实的果,不慕虚名,甘于奉献,洁身自好,勇担时代重任。他们在基层与群众心连心,在田间和棉农肩并肩。

八宝公社(区)大路口大队曾经是全县的一面旗帜。大路大队党支部书记王祖科,是省地县三级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在那个“比、学、赶、帮、超”的年代,他心怀热忱,脚踏实地,在那一亩亩田地里,一垄垄沟头上,像棉花一样为结籽充能,为产棉蓄力。

大年三十初一,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节日里。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挑大粪,为棉花春耕备耕积肥做准备。这个大队(村),1045亩耕地,其中810亩棉花。在科学植棉上,很早就推行了“窄厢高垄、宽行密植、育苗移栽、双株分苗、增施有机肥”等精细管理措施,不仅解决了棉麦两熟矛盾,而且增强了棉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早在1977年,这个村的棉花亩产皮棉就达到了178斤,外地到该村参观棉花的人络绎不绝。县委提出了“学裕民、赶贯川、比赛大路口”的号召,并将该村树为全县的一面旗帜。

201911月,95岁高龄的老支部书记永远离开了我们。带着无限怀念的心情,我为他写下了一首诗以作深切哀悼!


寒冬哀嚎,泪雨纷纷;

哀乐低沉,大地同悲。

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

一位饱经风霜的父亲,

一位两袖清风的公仆,

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一位值得爱戴敬仰的长者,

大路口社区原党支部书记王祖科老人,

与世长辞,驾鹤西去,

永远离开了我们……

情深之处,声泪俱下;

缅怀之情,念念不忘。

九十五个春夏秋冬,

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历经“土改”“合作化”,

参与“公社”“大跃进”,

见证了“四清”和“五反”。

您是“文革”被批的对象,

您是“农业学大寨”的标兵。

国家干部,大队支书;

能上能下,反反复复;

任劳任怨,默默付出;

呕心沥血,乐此不疲;

为人正派,品德高尚。

历经时光万道痕,

全凭坚韧当自强。

您爱憎分明,疾恶如仇,

看不惯任何藏污纳垢。

您秉直的性格,

惹来众说纷纭,

您一往无前,绝不回头,

让阳光照亮一切“假恶丑”。

您关心民生,心装百姓,

从长计议,平整土地;

兴建村庄,开挖沟渠;

科学植棉,创造奇迹;

让科技之光洒遍田间地头,

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夕阳西下,您保持晚节;

一心向党,不争名利;

身居陋室,心系苍生;

关注国家大事,

纵览国际风云。

年迈的您,身受病痛摧残;

寡言少语,行动不变,

可您依然坐守门前,

注视来往人群,

关注沧桑巨变。

您是蜡烛,燃成灰烬泪方干,

您是春蚕,躹躬至死丝才完。

您的正直,您的功绩,

留在荆楚大地,

留在长寿河畔,

留在八宝平原,

留在人民心中……


七八十年代,大多数基层干部待遇不高,事情繁多。他们把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作为人生最崇高的思想境界,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在八宝棉区,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棉花采摘季节,棉农最怕遇到雨天,但有时又报侥幸心理。一次,八宝区东岳公社召开雨前抢拉棉花(把棉朵拉到家里剥)的广播动员会。夜深了,党委书记谭书香作广播动员讲话。他从天气预报讲到不抢拉棉花的危害性,从各级领导要求讲到抢拉棉花的重要性,从经济价值讲到抢拉棉花的必要性,从大队讲到生产队,从干部讲到群众……。近两个小时的动员讲话,讲到最激动的时候,谭书记说:“同志们啊!棉花是棉农一年的希望所在,若这次广播动员会后,我发现哪个大队、哪个生产队,无动于衷,不带领群众抢拉棉花,我要和你们一起去滚水!”“滚水”二字,惊醒了坐在一旁主持会议的副书记胡方儒。胡书记说:“爹爹啊!都半夜三更了,鸡子都在叫头遍,还和哪个去滚水啊?”这个小故事,反映了70年代干部心系百姓疾苦的担当与责任。那时,我们经常听老书记在报告中讲这样一段话:“其实,干部作风就是领导者的作风;领导者是一面旗帜,领导者的行为会影响你的下属。”老书记这段话,充分说明,领导者的作风对于本地区干部作风的影响至关重要。

冥冥之中,使我想起了种植棉花的生力军。棉花似乎和女人之间有着很深的关联。几千年来,洁白的棉花为人类提供了厚重的关怀,给人一种纯净而温暖的力量。“棉”,这个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她带表着女性的柔美,代表着母亲的温暖。在八宝棉区,女人们对棉花的付出功不可没。

棉花是女人的天下。70年代,为调动和激励广大妇女植棉的积极性,公社(区)每年都要表彰一批“棉花姑娘”。原来,“棉花姑娘”是一种荣誉,是植棉能手,是科技带头人。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写的,“棉花长得像旗杆,姑娘下田采新棉;不是姑娘变矮了,那是棉花长高了。果枝长,桃子满,书记笑,记者照,姑娘围着棉花跳,感谢党的好领导!”的确,棉海遮盖着大地,一群棉花姑娘,身着各色花衣,点缀着碧绿的田野。在各级领导的激励和鼓励之下,八宝棉区涌现了一批“棉花姑娘”。棉花姑娘的涌现,改变了八宝儿女的婚育观念,自然形成了部分男到女家落户的婚育模式。松滋曾经流传着“八宝涴市一条堤,家家户户招女婿”的民谣。八宝的这种婚育文明,曾引起人口学专家高度关注,每次到八宝调研,都要总结推广男到女家落户的婚育模式。我猜想,这与历史悠久的“八宝棉”密切相关。


未来可期“八宝棉”


上世纪90年代,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新的经济作物已替代了棉花。看来,“八宝棉”似乎成为一个历史的传说。它是否还能回到历史的现实?国家是否还有更优的棉花政策激励棉农?这些都是棉农共同所期盼的。

在当时背景下,棉农自觉不自觉地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以前一望无垠的棉花地里浩瀚的花海,再也见不到了。调整后的农业种植结构,由于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文化水平难以跟上调整的步伐,对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对农产品的储运管理流程中的冷冻设施及冷冻技术,对优良品种品牌的打造,对农产品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建立等,都存在着人为的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致使农产品销售量和销售水平严重滞后。

这两年暑期,我带孙子回到老家,走进了亲戚家的果园。一进果园,一股香甜的味道,使人口水欲滴。看到丰硕的果实,我为亲戚家有好收成而感到心里踏实。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因销路不畅,好多果实都被烂掉了。这里,靠近城郊,过去沿江大堤边全是种植的棉花,曾经是县委办的棉花“丰产片”。如今,上千亩的果树销路无门,农民感到十分茫然,他们又留恋起种植棉花的年代。

人们常说,“衣食住行”,可见日常生活中衣服的重要性。一个没有棉花的世界,可能会挫伤你的心情,影响你的健康。

前不久,我到一家购物广场买一套内衣。找了半天,看到了一个挂有“全棉时代”的内衣店。店子里人满为患,生意非常火爆。看来,无论廉价化学纤维怎样冲击棉花,棉花依旧无法替代。

最近,我看了一个资料。据资料反应,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我国棉花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达150万吨。为满足国内需求,中国2022年进口了200万吨。一朵棉花滕空升起,已被有心人抬升到国计民生的高度;一本《棉花帝国》已经卖到脱销,人人都渴望在游荡历史的脉络里,解码这个时代的脉搏……

20236月,一条来自《湖北日报》客户端的通讯:“荆州棉花轻简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班现场会在松滋八宝镇白水淌村举办,省推广总站首席专家羿国香、荆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大勇到现场作技术辅导”。看了这条消息,我十分振奋,是不是意味着八宝棉花生产又一个春天即将到来?

在如今人们追求不同花样材质衣物的时代,舒适、健康、环保,依然是消费者的追求,也是全棉时代对待品牌的初心,更是人们追求自然与棉的平和。自然、健康、可持续,是全棉时代产品的突出价值,是引领自然、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棉花给了天下人温暖和美丽,渐渐逝去的“八宝棉”情长悠远。全棉时代,让我们共同开启舒适生活,静守深秋最美的期待!


(写于20241月)


(作者简介:肖学平,湖北省松滋市政协三届、四届副主席,正处级资政员;历任区(乡镇)党委书记,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人事局长,农工部部长(农委主任)等职,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曾在《紫光阁》杂志发表人物通讯《惭愧万家百姓心》,在《湖北日报》《湖北报告文学》《党员生活》《领导工作研究》《省直机关党建》《企业家》《人才》等杂志发表理论文章、论文数十篇。其中,《乡镇党委制度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借改革东风,抓企业党建》分别被中央党校出版发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库》《跨世纪改革发展战略文献丛书》收录。与省委党校教授合著《现代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一书。在大楚英才网、东方乐读、高成文学百部百册等微刊发表散文、诗歌若干篇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