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退位也有为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9-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高浦国】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日前,《湖北日报》、《人民日报》、央视台相继报道了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退休干部、老党员罗官章。他1997年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退休后,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牛庄乡牛庄村,与同样退休回家的发小陈孔焕一起为引导乡亲们脱贫致富,让“钱袋子”鼓起来,硬是用3年时间,在100多次失败中,终于获得人工试种天麻的成功,为乡亲们找到了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如今,这位退休20年,已经80岁之躯的老人,始终奋战在扶贫攻坚的第一线。他的人生价值观昭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退位而有为”的榜样,而他之所以能做到退了位而有所为,其原动力就是“有一种精神叫实干,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有一种传承叫无私”,也正是“乡亲们不脱贫,我吃不好睡不香”的集中体现。

  为官者到一定的时限从官位上退下来,既是组织法所定,也是自然规律所致。但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对待退位问题,却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一些老同志对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是历史规律的认识早已了然于心,退位后,都能心情愉快地根据自己的意愿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养,或潜心搞点专业研究,或学学书法绘绘画,或写点东西,或直接与间接参与经济建设事宜。这些可为的事情,不仅有为也能出好的成果。

  综观古今诸多人和事,可以得到充分印证:做官在位时能成大事,退了位不作官也能有作为成大事。宋朝的朱熹三上三下,每次下台后都有著述,苏轼四次退位都有佳篇问世,欧阳修退位“育徒无计数”。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张闻天离开领导岗位后,服从组织安排,去经济研究所当上了特邀研究员。老红军甘祖昌离休后,舍弃优越生活,回家乡与乡亲们共建美好家园。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院士退休而不休,依然奔忙在大江南北,为育种事业贡献智慧。90多岁的老军医黎祖寿退位30年,依然操刀不止,为广大肝胆患者付出大爱。最令人难忘的是,令世人敬仰的邓小平一生坎坷,三起三落,每次被排挤退位后,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心态去思考和研究中国前途和革命的大是大非问题,终成“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国人心中矗立了一座不朽丰碑。就连美国的前总统卡特退位后还重操旧业,当起了“老木匠”,以此津津乐道。类似上述“退而有为”的范例不胜枚举。

  然而,联想当下,也有部分的同志与退位而有为相悖而行。他们从“官位”上退下来后,由于在会场上再也没有了自己的位子,电视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报纸上见不到自己的名字,出门行路坐不上高级车子,心态上渐渐地产生了错位,在“官本位”思想观念的作祟下,以往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被沉重的复杂的无形的失落感取代了,总觉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退了位就无为了,心理上难以平衡。有的人,从以往在位时的政客,退位后绕身一变,一反常态成为了对社会说三道四的说客看客。这种人不但退位没有为,反而产生了不作为的负面影响。

  在下说到此,奉劝那些已经退了位或正要退位的同志们,正确看待退休后的自己,克服消极情绪,打破失落感的羁绊,抖起精神来,以罗官章等为效仿的榜样,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为筑中国梦的实现,散发出老有所为的光和热。

  作者系黑龙江省尚志市政府办公室《尚志市志》执行主编,杂文家

 

 

  编辑:邓康康

  审稿: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