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从“院感无小事”看社会的进步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08-2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碧高】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改革开放前,看病都是个奢侈的事,贫穷人家一般都是躺在床上熬、拖,或者想点土法子,用点土方子。常见病能吃上ABC,打点肌注,喝点十滴水,就蛮不错了。病重的,经济条件稍好的,才用橡皮管子输液。橡皮管子、注射器等基本上都是开水煮,管子要穿眼了才甩掉。赤脚医生都是用饮壶烧水消毒。那时候,消毒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院感消杀”真没人拿他当回事。可那时的人也真蛮,也没出现多少感染的。几颗ABC就能退烧,一瓶十滴水就治肚子痛。那年月的人也纯朴,没有因为治死了人找医院找医生扯皮,抢救人输了血出了问题也只感激献血人,没有去追究所谓交叉感染的。但时代的变迁也说明一个问题,那个时候的医疗落后,那时候的人健康意识差,那个时候的社会还很愚昧。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院感”一词开始出现在医院里,“院感办”开始独立设科,医学院校里开始独立设系。医院供应室、手术室、ICU室都开始了净化建设。医疗机构的例行检查和升级达标建设也将“院感”纳入了必检内容。“院感无小事”已成为了卫生人的口头禅。而事实也证明,随着人们对“院感”的重视,随着供应室、手术室、ICU室净化建设的达标,随着采血、供血的规范。患者再次感染的几率大幅下降,手术成功率大幅上升,住院周期大幅缩短,抗生素的使用率越来越低。众多患者在达标净化手术室手术后,不输一瓶抗生素,三五天就出院,且没有任何感染,就是最好的证明。

  重视医院内、医院外感染,是医学的进步,更是社会的进步。虽然医院的运行成本大大增加,但从医疗行业讲,更加尊重科学、尊重患者的人权;从社会层面讲,人类自身在实现健康的觉醒,政府在保障健康的行动中更加以人为本。

  在当今文明的社会里,白求恩战地手术的特殊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愿所有的手术者都能在院内感染控制达标的净化手术室手术,愿所有到医院就诊的患者无一例在医院内造成新的感染。从“院感无小事”这句包含科学、规范、规则的口头禅里,我们看到的是社会的进步。

 

  (作者为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中医院纪委书记、松滋医苑诗社社长、《医苑杂志》主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