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干部的道德修养在于化“私”为“公”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6-11-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袁亚洲】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道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遵循天道和人伦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品行,则是一个人对照道德要求的实践。这样看来,“讲道德、有品行”,应该是对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正如尊老爱幼是讲道德,恭谦礼让是讲道德,助人为乐是讲道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讲道德。那为何在习总书记提出的“四讲四有”的好干部标准中突出了“讲道德、有品行”呢?要理解这句话,关键是要框定一个限定词——“干部”。

  站在一名党员干部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条标准,要从大处着眼。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是我们共同的目标,纵然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全球数一数二,各方对人民币的信心与日俱增,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扶贫攻坚稳步推进,健康中国计划实施,似乎大国目标近在咫尺。但回归生活,我的自信心大打折扣,因为我发现当前创建文明城市之路任重道远,横穿马路不听劝阻者大有人在,轻视秩序插队哄抢者大有人在,己所不欲偏施于人者大有人在,冷眼旁观拒施援手者大有人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协调、不和谐、不在同一层次的矛盾,我们必须坦然承认、勇于正视、真正重视。我们应该感到恐慌,恐慌于国家民族道德修养的不足,恐慌于数千年文化底蕴在物欲横流时代的浅薄,恐慌于大国崛起时文化支撑乏力的威胁。

  站在一名党员干部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条标准,要从小处着眼。在党员干部身份之前,我们是一位公民。我们平日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呢?我们有没有对自己要求松懈的时候,有没有随波逐流的时候,有没有迫于无奈而放弃做人原则和处事底线的时候?如果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那么我们应该感到恐慌,恐慌于个人言行举止的慎独不修,恐慌于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失灵,恐慌于干部引领作用的失位失则。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最高的道德品行标准是什么呢?

  梁衡在《当干部讲政治》一文中指出,“在为官为政的问题上,历史上向来就以怎样对待私字而分成贪官、清官,泾渭分明。”我理解,自私本就是人性中最突出的弱点之一。任私欲膨胀而不遏制,于普通人而言,可能会使其一生忙碌却不幸福;但是对干部而言,其影响就不可估量了。近段时间,《永远在路上》成为“热播剧”,全面从严治党真是大快人心,令人拍手叫绝。可热血过后,我们又不得不感慨大老虎乃至蝇鼠之辈们给党、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多大的危害。我们也不得不反思个人私欲的放纵究竟有多大的威力,竟然让当初从穷苦农家走出的子弟、当初满怀报国壮志的青年产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尝思,有才、有为之人方能有位,但有才能者若对权力无敬畏之心,以权谋私,公心不再,利欲当道,则比庸者祸患更大。所以,我们必须警惕私欲的膨胀,破坏滋长私心的土壤,时刻以公心对待工作,严以自律。

  以公心祛除私心,看似不难,其实最难的事莫过于看起来不难。私心的膨胀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落马的高官在几十年前绝对不会相信自己会作出如此那般利欲熏心的事,否则也不会有镜头前的懊恼不已、痛哭流涕。私心是一寸一寸地滋长的,潜伏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初为干部,收到一条看似“礼节性”的烟,你可能不会在意;再往上走,接受一次休闲度假,你可能不会在意;等权利再大一些,开始收受小额财物,你可能不会在意;再往后,私心的“原始积累”可能就完成了。这时的你可能就控制不住自己了,即使有偶尔的良心发现,也抵不过已经疯狂滋长的私心的包围,到最后走上绝路,也不过是不出意料的结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只是身在其中就不由自主,总是做不到。我想起孔老夫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这算不上道理,它是方法论。电视剧《康熙大帝》中,陈道明在正大光明殿有一段经典的台词,他让满朝文武大员“都把自己的心肺肠子翻出来,洗一洗、晒一晒、拾掇拾掇”, 倘若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也就够了。

  (作者为湖北省松滋市委组织部干部)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