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文明城市不是背出来的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2-0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国军】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时下,许多地区正大张旗鼓地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创文”有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就是市民的知晓率。

  为了让广大市民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志愿精神、城市理念等口号,各地可谓煞费苦心,相关部门做足了“功课”。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相关标语、横幅、图文;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移动终端等媒体“轮番轰炸”;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电脑桌面、电话彩铃强制植入;发放印有相关内容的台历、桌签、门贴;文明办、宣传部、共青团等组织抽查市民和学生背诵情况等等。总之,“十八般武艺”集中展示,凡是能想到的手段均派上了用场。

  然而,面对这些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宣传攻势,许多市民仍然没有入脑入心。不是他们不想记不想背,实在是记不住背不会,就算一时死记硬背,过段时间仍可能忘记。不说普通市民,就连领导干部也不一定都会背,曾有名区委书记在电视上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卡了壳。

  许多市民之所以记不住这些东西,除了一些名词容易混淆外,更主要地是这些“高大上”的口号不接地气,实践中难得一用。

  比如,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普通市民不说参加市长的选举,就连身边的居委会主任也无投票资格。有的人一辈子未见过选票,自己的民主权利从来都是他人代表。比如“诚信”,城市规划朝令夕改,地方政策一年三变,领导、机关承诺多为空头支票。比如“公平”,政府机关的招聘启事,常见年龄、学历等就业歧视。比如“文明”,生活在“全国文明城市”里的市民,面对街头摔倒的老人不敢扶。比如“奉献”,领导号召大家无私奉献,自己却处处钻营、见利忘义。比如“唯实”,为了应付文明城市检查,弄虚作假成风,检查组来之前全市总动员,突击搞卫生、整秩序,检查组一走,“一夜回到解放前”,文明丢到爪哇国,脏乱差重回身边。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众多没有实践基础,没有市民参与,没有大众体认,只贴在墙上的文明口号,注定不会长驻市民心间,不会形成文明习惯,不会留下文明内核。通过死记硬背、突击运动,创建“成功”的文明城市,多徒有虚名,难以形成文明气候,只会随风而来,随风而去。

  战国时期,商鞅通过“城门立柱”,将法治、诚信的理念植入全国人民心中,为秦国开启“依法治国”时代。这充分说明,一次成功的实践远比千万次说教管用。有了实践基础,大家无须死记硬背,自然牢记。

  鉴于此,各个地方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切忌急功近利,搞突击运动,应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按照文明城市的标准,逐项落实,逐项实践,在实践、对比中,让广大市民树立文明理念,养成文明习惯,固化文明基因,形成文明气候。

 

  (王国军,男,生于1968年6月,湖北省鄂州市人,工作、生活在湖北省黄石市。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2005年开始写作时评、杂文,共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800多篇。杂文《安全文件的自白》,2009年5月4日首发《三晋都市报》,2009年第6期《杂文选刊•职场版》转载,并入选201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的《2009中国年度杂文》。)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