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中生“排队抢发论文”背后的警示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3-2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山栀子】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刊发论文的“大军”里,近期突然出现了一批“新兵”——高三考生。论文买卖市场“盯”上了自主招生人群,有高中生不惜花上千元买省级刊物版面,甚至还雇人代笔。这块自主招生的“敲门砖”,沦为奇特的论文买卖产业链一环。(新华网3月25日)

  买卖论文,代写论文,在我国自有其“悠久”历史。过去,出钱发论文,在教育、医疗、科技界已是司空见惯。其市场,似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且令人眼花缭乱,真假莫辨。究其根源,主要还是不合理的职称晋级和荣誉评选制度使然。想一想,花上几百上千元,就能评个高级,评个专家,光环耀眼,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近年来,在高校和科研系统,假论文频频暴光,相应的审核和惩治措施日益透明和严格,假的再也难以存真;而今,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不再需要发论文”,这一新政让买卖论文的市场突然“清冷”了许多。

  然而,高校自主招生“文章或论文发表”优先的政策,让买卖论文的市场又一次“火热”起来。

  人们不禁要问,高校自主招生“文章或论文发表优先”的制度,错了吗?

  不!高校自主招生,其初衷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设置报名条件和门槛时,诸如文学类专业招生偏向那些公开发表文学作品或出版文学专著的学生,理工类专业招生偏向那些公开发表科技创新论文的学生,无可厚非。可谓量才选人,招之有据。

  但,发表文章或论文者,必须是“文副其实”。以文选才,自古有之。我们绝不能让“文不副实”的人,挡住了真正的人才。

  因此,审视“高中生排队抢发论文”这一现象的警示意义,更为重要。

  问题既然产生,完善制度才是当务之急。试想,堵住了制度漏洞,不给“以假乱真”者以空间,谁还“排队抢发论文”?

  “伯乐相马”,贵在一个“相”。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代社会里,“赛场选马”更为科学。既有文章或论文的证书或报刊,若能增加面试环节中的“现场作文”“论文答辩”类的审核,高低真假,清晰可见。

  同样,在报名初审、面试复核等环节中,建立相应的“诚信承诺”和“造假惩戒”制度,不失为一种看守规则的“规则”。既然有一文优先的“光荣榜”,也要有一文落榜“黑名单”。

  历史证明,从来都是制度影响风气。我们更要看到,在制度存在漏洞缺陷,而又失去制度守护的情形下,我们不要寄希望于道德的自觉。“亡羊不补”,届时,争抢排队发论文,恐怕不只是高中生,还有初中生、小学生。这是教育的悲哀,社会的痛伤。

  因此,面对“高中生排队抢发论文”,多一些警示意义的思考,有助于让一项好的选人制度回归初衷,回归公平与正义。

 

  (作者本名黄华斌,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教育体育局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