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教师当有“工匠精神”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8-2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董新明】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提及“工匠精神”,我的脑海里便不由自主地浮上这样一幅画面:一爿刻碑的小店前,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师傅,手持小锤和錾子,在一块石碑上一下一下地凿着,錾着。

  我留心观察过,他刻制一块墓碑,少则四五天,多则八九天。在如此单调、重复的锤打声中,他完成了一件件令购者满意、让自己舒心的“作品”。

  老师傅耐得住寂寞的劳动,放射出“工匠精神”的耀眼火花。

  2016年十大流行语揭晓时,“工匠精神”名列榜首。一部电视片《大国工匠》,彰显了“工匠”高凤林、顾秋亮等的煌煌华彩。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也纷纷撰文,倡导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教育工作。

  曾几何时,人们对“教书匠”嗤之以鼻,对默默无闻、踏踏实实的教育工作者心存偏见。殊不知,站立讲台,教书育人,怎能缺了“工匠精神”?怎能少了匠心独运?

  教师当有“工匠精神”。

  它体现在“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上。教师的职业内容是平淡的,也是枯燥的,甚至是“婆婆妈妈”的。要“站”稳讲台,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得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宁静,得“耐得住寂寞”。外面纷纷扰扰,只要我们内心静如一泓秋水,就能守住三尺讲台;外界诱惑力大,只要我们内心的定力胜过它,就能在校园绽放华彩!不与他人攀比,甘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过分追名逐利,努力在寂寞的日子创造事业的甜蜜,让桃李芬芳,这就是“教书匠”。诚如那位刻碑老人,每日面对冰冷的石头,在单调、寂寞中锤打自己的人生,创造满意的“作品” ,这就是“教书匠”。要知道,我们面对的可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培育的可是一个个灿烂的希望呵!太阳每天都是光鲜的,我们的教育内容能不每天刷新么?这样想来,那时那刻,你教育的诗笺上定然会落下一个个绿色的符号,那就是你的价值,国家的希望。

  它表现在锲而不舍的精神上。老艺人刻碑,要一锤一锤地敲击,一錾一錾地雕刻,一块石碑,要付出多少劳动?“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实艰辛。”如果怕累、怕脏、怕苦,而中途停下,就会荒废时光,一事无成。教师从教,类似于刻碑。从面带青涩登上讲台,一直“站”到满头华发,多少个苦乐交织的日子,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埋头苦干,勤勉用功,怎能成就教育事业的“灼灼其华”?因为,教育事业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事业,也是清贫的职业。如果“这山望着那山高”,有人就会放弃从教,改行其他。既然选择了教育,“站”定了讲台,也就意味着选定了“锲而不舍”,执着于“一生做好一件事”。那么,当你一头银发“撤离”讲台时,你事业的红艳会令你神清气爽,愉悦无比。

  它凝结在“慢工出细活”的精神上。要将一件璞玉打磨成精品,没有“慢工出细活”的精神不行。正如那位刻碑老人,他需要在石头上认真规划,精致打磨,凿去多余的石料,錾掉无用的石材,最后奉献出一件饱含自己心血的作品。而教师的教育工作呢?班主任教育、转化一个后进生或问题生,没有“春风化雨、细雨润物”的韧劲不行!学科教师编写教案、制作课件,如果粗制滥造,草草应付,那岂不是有悖于“慢工出细活”的“工匠精神”?

  要知道,好茶水是用文火慢慢煨出来的,好汤药是用细火慢慢熬出来的。那么,精致的产品是用耐心和智慧细细打磨出来的。“工匠精神”对急功近利说“不”!生活之道与教育之道何其相似!

  教师的“工匠精神”,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及“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它摒去了浮华,保留了本真!它体现了匠心,彰显出执著!怀揣“工匠精神”,心怀民族复兴愿景,国家的明天会更好,人民的日子会更甜!

 

 

  (作者系湖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引进特级教师)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