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让写家书成为一种传统习惯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9-2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东升】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最近,收到一封在安徽宿州读大学的侄女的来信,信中除了表达对我及我们小家庭的问候以外,还汇报了她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的情况。也许是太长时间没有收到过家书的缘故吧,收到侄女的来信时,我的确有一种久违的感觉。

  侄女的来信,虽然内容简单、篇幅不长,但那亲切的称呼、知心的问候,让我感到见字如面、温暖无穷,读着、读着,我的眼眶都打湿了……

  当今时代,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人和人之间的联络和交流,越来越少通过写书信的方式进行,有什么事情需要告知或者说明的,多半选择打电话、发微信。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既简单,又方便,然而,如此简则简矣、便则便矣,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东西。

  书信虽然没有电话、微信那么方便、快捷,可它有着电话、微信等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那份庄重、真挚、朴素、柔情,是电话和微信等无法相比的。

  不久前,笔者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中,看到过这样一个鲜活的事例。一著名作家,因小时候对父亲不满,成见太深,几十年不与父亲交流,致使父子间长期冷若冰霜。也许是性格遗传,也许是环境影响,这位作家的儿子竟然也继承了父亲的“传统”,长时间不搭理老子。这位作家父亲怎么也没想到,“因果”会“报应”在他身上,为此,他痛苦到了极点。痛定思痛后,他决定放下做父亲的威严和架子,主动找孩子沟通。他找孩子拉话,孩子不理;给孩子打电话,孩子不接,给孩子发微信、发信息,孩子不回;最后,他决定通过写家书的方式,与孩子冷静而真诚地交流。没想到,儿子开始理他了。这位作家父亲尝到了“甜头”,继续给孩子写信,现在,孩子和他的关系,有了明显的好转。

  不是说书信有多么神奇,实在是书信跟其他沟通方式相比,让人觉得慎重、恳切、精细。写信的时候,写信人是慎重的;看信的时候,看信人也是慎重的。尤其是家书,其意义更是“特别”,作用和效果更是妙不可言。历史上,许多关于“家书”的故事成为美谈,像“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林觉民的“与妻书”,它们不仅成为了一种好的家教、家风,而且成为了一种传世美德。

  写家书,对家庭成员来说,是彼此之间亲情的陪护。将写家书作为一种习惯来进行传承,不仅有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对社会文明的养成和发展也是一种贡献。

 

  (作者简介黄东升,男,1963年9月25日出生,大冶还地桥人,现居黄石,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心学校辅导员、中学校长、片区党支部书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黄石市散文学会会员、大冶市作协会员。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教育教学论文、时事评论六百余篇(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