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下猛药整治课外补课热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7-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林兴】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以往补课一般是指升学补课,或初中升高中,或高中升大学,且是学生自愿的。这类补课实属正常。但这些年来,课外补课方式或超前学习则延伸到了由小升初,或初中阶段由学期转换或年级递升的整个过程,课外补课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由此带来了补课市场如日中天,红红火火。据悉,目前全国补课人次超亿,2016年全国补课市场营业额达8000亿元。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严重地冲击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后果不可小觑:

  一是加重了学生负担,剥夺了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寒暑假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二是增加了家长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按初中“群补”每节课150—300元计算,一年家长增加七八万元支出。有人直言,补课费用直追住房按揭,不少家长苦不堪言。三是补课市场丰厚利益给在职教师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上课避讲重点、难点,推卸责任,乘机寻租,转嫁成本,谋取厚利,甚至公开讲:不进补课班难有好成绩。

  这些年来,政府部门一直重视推进基础教育减负,重视整顿规范补课市场,但成效受诸多因素制约,主要是:

  首先,教育目的异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教育阶段目的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内涵是育人铸魂,以德、善、爱和智丰富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成材是教育的宗旨和出发点。然而,近20年来,教育呈异化趋势,偏离了为学生的目的,似乎成了一种准赢利性产业。某些人便趁机通过课外培训市场谋取暴利。

  其二,现有升学制度和考评机制把学校、教师的地位、名誉、工资、奖金与学生分数、升学率挂钩,这就迫使学校推出超前学习,硬性补课。

  第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国数千年来不少家长的心态。当前,市场经济给社会造成的浮躁势利加剧了这种心态,逼着孩子去课外补课。

  第四,现行教材存在超越学生认知能力和阶段性等不足,教材偏深,学习难度大,须通过课外补课才能完成正常授课,等等。

  显然,课外补课是学生和家长的“增压器”,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症,要整治这一烦症,须花大力气,下猛药,作长期努力。当前建议:

  一是大力宣传倡导育人铸魂的教育目的和理念。学校、教师应带头回归教育目的,身体力行,不忘教育初心。利用传统和新兴媒体向广大群众反复解读我国教育目的、方针和政策,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的教育观和就业观,学历固然重要,名牌大学有其优势,但不是唯一的,人品,健康和真才实学才是第一位的。

  二是改革应试制度和考核机制。改革现行的以重书本知识轻思辩创新能力,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的应试制度。应界定清楚学校的标准。好学校应该是指学校风清气正、纪律严明,师资力量强,师德好,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据此来设计学校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替代现行的以分数、升学率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机制。从而从机制层面达到整治课外补课的顽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强调师德、教师职责和工作纪律。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实质性提高教师收入,强化淘汰机制,严肃处理以直接或间接方式通过补课市场谋利的违规行为。

  三是按育人铸魂和认知规律调整和设计教材。合理、科学的教材有利于教育目的实现,要根据未成年人思维能力辩认能力具有阶段性和递进性特点,调整设计教材,确保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应加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是严格整顿和规范补课市场,加强教辅材料的管理,将其纳入管理渠道,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实行收费报备制度,打击暴利行为;严格查处语数英等主科的超纲、超前认知或应试补课;切断学校、教师和补课市场的利益关系;要明确规定校长是这方面的第一责任人。

 

 

  (作者曾任上海财经大学城市室主任、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兼市府决策咨询专家,出版杂文集《桑穆随笔》,近年发表散文40多篇。)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