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时评:“饭碗端牢”与“农田撂荒”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1-2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黄代荣】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中国近14亿人口手里的饭碗越端越牢,一日三餐吃得有滋有味、开开心心。有良心的国人无不异口同声,感恩党和政府严严实实守住了18亿亩基本农田,感谢袁隆平开创了杂交水稻生产新纪元,种上几坵田、好吃又赚钱;更加深刻认识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更加自觉珍惜“粒粒皆辛苦”的盘中餐、口中食。

  但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一个残酷现实还是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眼前:一块块、一畈畈、一片片、一坪坪承包耕地撂荒。前些年,只多见于冬季,近几年,除了一季中稻外,大部分都像荒郊野地空着。更令人心酸的是,这么多、长时间荒着的基本农田都摆在四通八达的公络两边。一目了然,却又无人问津。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呀?主要是这些地方的要员们、大员们,把守土有责置于脑后,把造福一方挂在口头。“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安”“没有三农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等,只是慷慨激昂讲得头头是道、活灵活现,在行动上却堂而皇之地到了极致,像得了青光眼疾一样,不屑一顾,阳奉阴违。然而,平时向上汇报,或是迎接检查,在“我的地盘我作主”“汇报是由我主讲的、检查验收是由我当向导的”而搪塞了、应付了。

  怎么将饭碗端牢与农田种好一致起来、同步起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一个极好机会。把种好所有基本农田,当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好事办好、实事做实。粮兴农茂、粮丰国泰、粮安天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1959、1960、1961三年自然灾害中,我们有的父老乡亲一口清水一淌,便失去了生命。经历了的人忘记这一点,就是背叛;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凭粮票吃饭,至今没有忘记,永远忘记下了。袁隆平用成千上万天的心血和汗水,研究创造的水稻杂交优良品种,是要农田去种去产出的。他吃尽千辛万苦,研究成功盐碱地或海水灌溉,能丰收高产的种子,一个已年逾九旬的老人是为什么?我们却将种饭都能收的良田,季复一季、年复一年荒芜着,还敞开嗓门讲端牢饭碗,有谁听、有谁信?在此基础上,把所有基本农田当优质杂交稻生产的产业园、新农庄来办,必然会事半功倍,产丰效高市场俏。

  关键在领导。只要我们各级各位领导、各级各位分管负责人,发挥出当年抓“粮食上纲要”的优良作风和现在抓这园那园的拼搏精神,办样板,树典型,排忧虑,解难题,结硬账,重奖赏,所有基本农田一定会恢复生机,再振雄风。“油稻稻”“麦稻稻”的丰硕成果,必然会俏销市场,致富农民,安稳国家。

 

  (作者简介:黄代荣,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松滋杂文》编委,编辑出版有诗文集《心地烙印》,诗词集《洈水一滴》)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