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特等劳模辛志英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1-12-20 【来源:站内原创】 【作者:杨东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辛志英,一个巷弄的普通民女,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一跃当上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三、四、五届人大代表,有幸与毛主席同餐,和周总理握手。是机遇?是命运?都不是。对于辛志英来说,一部劳模的历史,完全由汗水撰著而成。


荆江铁女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沙安危系于此,武汉安危系于此,江汉平原的安危系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要征服荆江。“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毛主席发出了号令。

1952年春,三十万农民大军浩浩荡荡开赴荆江分洪工程工地。4月的一天,辛志英,这位群众用向碗里丢豆子的方法选出的妇女代表打起背包,告别新婚的洞房花烛,带着几十名妇女和一群男人一道向目的地黄山头进发。渴了,掬几捧塘水;饿了,啃几块粑粑。十里、二十里、三十里,腰酸、腿痛、脚泡,步行一天一夜终于到达黄山头脚下荆江分洪工程南闸工地。一群妇女几乎瘫了,但辛志英没有,因为她是妇女的“头”,横竖得撑着。来不及爬一回黄山头,来不及欣赏一番波涛翻卷的长江,只见遍地是人群,遍地是工棚。辛志英也和男人一道搬来芦苇搭窝棚。她是到工地后唯一没有累倒的妇女。工地上,辛志英东奔西忙,瀑布似的黑长发随风飘起来格外引人注目:很快,“女胖子”的外号传开了。因为,辛志英当时的体重足足69公斤。

待食宿安顿停当,一人得到一把铁锤,任务是碎石子。采石、搬运、一锤一锤地敲。尽管到处是鼓励的广播,到处是由大学生组成的“啦啦队”,尽管工地黑夜如昼,灯火通明,可以夜以继日地干,但一天下来,每人只能交出大约一饭钵的“合格产品”。“这样怎能按时完成毛主席交给的任务?”“指挥官”们急得团团转,石子不碎出,浇灌工只好凉着。辛志英也急。她一边“叮叮铛铛”,一边细细琢磨:这“大锅饭”不像“大锅饭”,“单干”不像“单干”,怎不窝工?辛志英邀了几个人一合计,决定自由组合。她被推选为组长。她的小组来了个流水作业:采石的只管采,搬运的只管搬,碎石的只管碎。这样一来,奇迹出现了。一天下来,每人碎的石子可以堆成一座小山。很快,整个工地推广起辛志英小组的经验,搞起了自由组合,流水作业,小组竞赛。辛志英小组出名了。辛志英小组的碎石量天天位居第一。一个多月下来,指挥部一面“奖给辛志英碎石小组”的大锦旗挂到了她们的工棚前。

紧接着是拦河堵坝。辛志英和她的小组再接再厉。别人休息她们干,黑夜接着白天干。辛志英挑着百多斤重的担子快步如飞,于是,又得了个“铁肩”的雅号。又是一个多月,指挥部一面“堵坝英雄”的锦旗送到了辛志英手中。

三个多月时间,一百多个日日夜夜,辛志英没有回过一次家门,没有拉倒一天,一举夺得了两面锦旗。辛志英的名字在三十万大军中叫响了。工程结束时,指挥部奖给辛志英两头大水牛。她骑上大牯牛照相,回家路上,以牛当车,宛如英雄荣归故里。荆江分洪工程胜利竣工了。辛志英和工人夏汉青、解放军战士郭天模作为三十万大军的杰出代表一同合影。他们的英姿在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上永久地留下了。

这年9月,辛志英被评为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整座松滋县城沸腾了,满街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噼啪。欢送劳模启程。9月30日,辛志英手持毛主席发的请柬到怀仁堂参加宴会。她身着工作服,头戴工作帽,墩墩实实。辛志英紧靠毛主席的餐桌。她代表同桌人向毛主席敬酒。主席问:“是男孩是女孩?”水利部长傅作义答:“是女孩。”毛主席欣然将酒一饮而尽。毛主席没有小看辛志英。这情景,成为她一生力量的源泉。回到家乡,辛志英便把户口从集镇迁往农村。她知道,作为劳动模范的她,用武之地在生养她的沃土。


1.jpg

2.jpg


赤胆忠心


1953年,年方二十的辛志英举起右手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屈指算来,已有39度春秋。

39年,在人生旅途上是漫长的,有多少风风雨雨,坑坑洼洼,酸甜苦辣。但作为党的一分子,辛志英的肺腑始终镌刻着四个字:赤胆忠心。

就在这一年,辛志英参加了贺龙率领的祖国亲人赴朝鲜慰问团。她跨过鸭绿江,目睹了志愿军战士那血与火的青春。硝烟与炮火、号角与牺牲强烈地冲击着这位年轻女劳模的心。她暗暗下定决心,回家之后要大干一场。

于是,辛志英凭两头获奖的大牯牛起家,与几户雇农办起了互助组;不久,“辛志英合作社”宣告成立;再后来,龙台大队成立,辛志英成了松滋县建国后第一位农村女党支部书记。为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她带领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一步一个脚印,用辛勤的汗水,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换来一次次沉甸甸的丰收。

六十年代中期,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降临中国大地。在龙台大队,辛志英难逃厄运。

辛志英至今还记忆犹新:1967年5月的一天,一群手拿梭标、臂戴红袖章的造反派冲进她家,不问三七二十一,给她戴上绿帽子,一块足有30多斤的门板挂在颈上,上书“假劳模、走资派辛志英”。游行开始了,从村头到村尾,从街头到街尾,造反派一路高喊“打倒假劳模、走资派辛志英”的口号。这一天从清晨到傍晚,辛志英粒米未进,滴水未沾。她憋着一肚子气,从游行到区大礼堂接受批斗,好歹没吭一个字。尽管问心无愧,她还是把头低了再低。她怕见十多年来一直跟着她走的乡亲,她怕他们也误解她。

其实,乡亲们最了解辛志英,只是面对黑白颠倒的世道敢怒不敢言。辛志英游到哪里,一些好心的群众跟到哪里。他们心疼辛志英,但泪水只能往肚里吞。晚上,几位大伯大娘来到辛志英家安慰她:“辛书记,你可千万想开点,是红是白,我们心里有底。”听到这纯朴而充满深情的话语,从不轻易流泪的辛志英泪如泉涌:“请大伯大娘放心,再苦再累我不怕,可这样下去,我担心田里会长草!”她心里装的是父老乡亲的口粮,是交给国家的公粮!

从此以后,批斗会天天有,造反派头目训诫辛志英:“你的任务只有两项:一是接受批斗,肃清影响;二是搭大字报棚。”

不管造反派如何闹腾,辛志英心头装着一个谱:治水搞不好,生产上不去,才枉为劳模,对不起毛主席。她每天和党支部副书记佘克全等“黑帮”三把两把完成搭大字报棚的任务,照常去安排生产,指挥生产。这一年,大队仍然夺得了农业丰收,还修了一条灌渠。


碎古英雄辛志英.jpg

碎古英雄辛志英


壮心不已


“我一生最爱干的就是治水。”辛志英说。每每提到治水,她便喜形于色。这也难怪,她是靠治水走向社会的哟。

1968年,辛志英带领群众投入河网化建设。正当战斗打响的时候,她的父亲高血压偏瘫。作为群众的领头雁,治水战役离不开她;作为女儿,照料父亲也离不开她。但忠孝不能两全,在尽孝与治水的天平上,辛志英毅然选择了后者。她征得远在红安县的妹妹同意,将生病的父亲送到了妹妹家。当一份电报传来父亲病逝的噩耗时,辛志英仍然没有离开治水工地,只在静静的夜晚,独自一人对着父亲的照片默默流泪,寄托哀思。

1972年8月,辛志英出任米积台泵站建设工程副指挥长。为了泵站建设,她把妇科手术时间一推再推,直到大出血倒在工地上……

有志者事竟成!如今米积台所在的大同垸方圆上百里。渠如网,桥遍布,大小排灌站几十座。1989年8月8日,一场百年未见的大暴雨袭击了松滋,全县遭灾。可大同垸大小电排一齐开动,仅几个小时就全部排除了渍水。

提起治水,辛志英讲了段难忘的经历:

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辛志英是主席团成员。由于姓名笔画的巧合,她与当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余秋里紧挨座位。与会期间,辛志英受当时湖北省委书记的委托向余秋里汇报了湖北省的棉花生产情况。末了,辛志英脱口而出:“余老,给我批台拖拉机。”“干什么用?”“治水呗!”办理手续时,辛志英又找到余秋里:“余老,还给我一台吧!” 余秋里笑了笑:“怎么不一起说?”“怕您不肯呗!”就这样,两条“铁牛”到手了。后来,它们在治水中立了大功。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始那天,周总理与主席团成员一一握手。辛志英拉着周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我代表全国农民向您问好!”“感谢全国农民!”周总理亲切地回答,语调是那样感人。见到周总理消瘦的面容,辛志英感到岁月不饶人。她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省委书记赵辛初问辛志英:“你们大队有适合的书记人选吗?”辛志英感觉到了问话的意思,马上说:“感谢领导关心,八亿农民能过我能过,我不适合坐机关,再说,我的治水任务还没完成。”打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回来以后,辛志英加倍为治水作贡献。松滋洈河下游治理、南海湖治理、文河水库修建等,她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

1988年7月,天气持续高温。为到省城批计划,辛志英坐一辆旧吉普,四天过后,血压升高,双眼充血,一回家便躺到了医院的病床上,吃药、打针、输液……可五天以后,她要医生开了几剂中药,又一头扎进了工作里。

“让、上、流、创”四个字是辛志英给自己提出的要求。她对这四个字的注释是:“让享受,上困难,流汗水,创业绩。”四十年风风雨雨,她就是这样干的。

星转斗移,岁月无情。风霜过早地染白了女劳模的头发。时光在辛志英精神矍铄的脸上印满了皱纹。1989 年,组织上给辛志英做工作,让她把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卸了,担任了米积台镇党委副书记。其实,辛志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村里的事离不开她,镇上的事,她要操心。“都花甲之年了,还有几年光阴,不抓紧点行吗?”辛志英指头一扳,列出了一串规划:扩修涴米河公路桥、建成儿童中心、医疗中心……真是壮心不已!


刻在纪念碑上的辛志英.jpg

刻在纪念碑上的辛志英


注:辛志英同志已于2020年2月24日上午9点50分逝世,享年87岁。


(原载1993年第七期《党史天地》杂志,后收入《松滋水利四十年》和本文作者的报告文学集《龙的传人》)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