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闻鸡起舞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1-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启跃】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明代大才子唐寅在《画鸡》一诗中,用白描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一只英雄气十足的大公鸡的形象。这首广为流传的佳作,不仅是对大公鸡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鸡的喜爱之情。

  鸡可以说是与人关系最密切也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发现了家鸡的骨骼,我国最早的甲骨文中也有“鸡”字,是属于象形、形声、会意三者兼备的汉字种类。早在殷商时期的先民们就已经用绳子系住鸡脖和鸡腿的方法来驯养鸡了。特别是中国人,有人烟的地方必有鸡犬相伴,甚至把“鸡鸣狗叫”等同于“有无人烟”,如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曹孟德《蒿里行》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汉代人编写的《说文解字》解释鸡为“知时畜也”。既说明鸡是家畜,又强调了它的报时作用。古代社会,鸡被人们尊称为“报时神”,甚至享受着人类的祭祀。原因是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雨雪晴天,鸡都能准时守信的啼鸣报晓,决不会偷懒。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看来,鸡就是通天神灵,知道漫漫长夜中的时辰,知道太阳何时升起,这是古代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雄鸡一唱天下白”总是使人感到无比的振奋。正是有了公鸡在黎明时的打鸣报晓,人们才有了新的一天的开始和生机。古人养鸡,注重的是鸡的报时功能,正如甲骨文和金文图形中所展示的“鸡”恰似一只头、冠、嘴、眼、身、翅、尾、足俱全的雄鸡的侧视形状。图中的鸡刻画的都是会打鸣的公鸡,几乎没有母鸡的形象。因为在古代社会,一只能报时的公鸡比一只会下蛋的母鸡,实用价值不知要高多少倍,这也是古文字中的“鸣”字原本以公鸡为造型的原因。古人认为如果母鸡也像公鸡一样在早晨啼叫起来,那是阴阳颠倒,国家将亡,是不祥的象征。反之,若雄鸡不报晓,也非吉祥。

  在12生肖中,鸡被视为勇敢仁义而又是人们最可信赖的朋友之一,故有“德禽”之雅称。鸡有五德最早见于《韩诗外传》一书,“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鸡的五德是从儒家传统的观念而来的,是人赋予动物的一种精神寄托。据史料记载,在动物世界,并非只有鸡才享有如此之美誉,古人认为蝉和大雁也具有五德,但在12生肖中,只有鸡享有此殊荣。将动物与道德挂钩,这是鸡的无尚荣耀。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认为人也有“温、良、恭、俭、让”五德。《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汉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尽管鸡的五德与人的五德有所不同,但12生肖中的鸡能被誉为德禽,文人墨客以鸡喻人,写鸡颂鸡,无不体现了人们对鸡的赞美和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精神向往。

  很多年前,《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评论叫《“铁公鸡——一毛不拔”好》,写得情恳意切,读来发人深思。在新春鸡年里,我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应该大力提倡和发扬“铁公鸡”精神,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突击花钱、损公肥私的现象,做到勤俭办一切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曾经为叶挺将军的次子叶正明挥笔题词“闻鸡起舞”,勉励他做一个革命将军的好儿子。他向叶正明等人讲了“闻鸡起舞”这个典故的来历和意义:东晋时有个叫祖逖的人,年轻时正值五胡乱华,他立志要为统一祖国大业做出贡献。一天夜晚,他和志同道合的好友刘琨互诉衷肠,忽听鸡叫,不觉天已微明。他俩便当即约定从此后每天鸡一叫就起身舞剑,习武练功。后来果然杀敌立功,成为一对名将。接着,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说:“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让你们知道想要干出一番大事来,必须下苦功夫。我讲的大事,就是为人民服务。”周总理的教诲,今天听来,是何等亲切! 让我们发扬前人“闻鸡起舞”的精神,振奋起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