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劫后的麻雀还算幸运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1-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麻雀,身躯瘦小,其貌不扬,似乎是鸟类王国里一个令人鄙夷的“灰姑娘”。然而,它多少年来相伴于人类,或营巢于屋壁,或栖息于树洞,或啁啾于檐边,给“地球村”平添了一份生活情趣。

  在五彩缤纷的鸟类王国里,命运多舛莫过于麻雀。它所惨遭的厄运,史载两则:一是发生在18世纪中叶的欧洲;一是发生在20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

  先说说欧洲的。普鲁士王国腓特烈大帝非常讨厌麻雀,下令悬赏消灭麻雀,在短短的两年里,数以千万计的麻雀被扫入垃圾堆;几乎在同时,法国也举国发动对麻雀的讨伐,政府规定:凡捕杀一只麻雀,赏金6个生丁,结果在法国的上空再也难见麻雀的身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兴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消灭麻雀全民运动,堪称“史无前例”。1955年,我国颁布的《农业发展纲要》,将麻雀与老鼠、苍蝇、蚊子一起列为必除的“四害”。于是乎,各省市纷纷制定规划,付诸行动。就以上海为例,当年的报道称:“两次共停产5天,灭雀686171只,砸雀蛋265968枚。雀、蛋合起来,接近100万了。”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战场”上,灭雀的“战绩”如何?请看一位英国经济学家事后替中国人算的一笔账:6亿人费尽力气消灭麻雀所丧失的生产价值,足够全世界老老少少的麻雀们饱饱地吃上9亿年!

  劫后余生的麻雀还算是幸运的。我国科学家朱冼、郑作新等据理苦谏,奋然替麻雀翻案,再加上灭雀后广大农村传出遍地虫灾的消息,使得人们头脑清醒了。1960年3月,伟大领袖终于批示:“麻雀不要再打了,代之以臭虫。”——历时5年的麻雀冤案终于得以平反!之后,蓬蒿屋檐重见麻雀。代代繁衍,雀丁兴旺,如恒河沙数般的麻雀又遍布我国平原和丘陵地带。前不久,在媒体上读到一则题为《四川麻雀为何大幅减少》的解析新闻。其实,现如今麻雀大幅减少的现象也非四川所独有。近年来,麻雀重有遭劫的主要原因除了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杀虫剂外,麻雀已成为不少国人的“盘中餐”。日前就有两则有关麻雀成为国人猎食目标的消息:一是北京市有一条能品尝各种美味麻雀的商业街;二是南宁市某些餐饮业兴办起“麻雀宴”。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上仅有“煨烧麻雀”一项,较之现代的食雀法,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今人似丧失与包括麻雀在内的鸟类的亲近能力,表现出他们心灵与自然关系之“主”与“客”的分立。这有悖于古人“天我合一”的理念。自从人类在诸生物类中崛起,人便以其理性为工具,与生物的竞争就不再平等了。其实,大自然的“生物链”任何环节的断裂,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灾难。良性的生态大循环本身就是至高无上的大善大美!创立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德国学者施韦泽说过:“敬畏生命的伦理否认高级和低级、富有价值和缺少价值的生命之间的区分。”生命都是同质、平等的,凡是生命都值得敬畏,不能单纯地以“害鸟”或“益鸟”来区分鸟种,它们都有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价值。人为地消灭那些凭主观判定的“害鸟”,将会使生态失衡,况且,“害鸟”有时往往是人类囿于认识而对其误判,如当年中国麻雀的遭遇。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积数亿年之功所育的鸟类正是需要人类怜悯并加以保护的生物之一。人们正不断理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北京奥运会赛场外形是一个巨大的鸟巢。她昭示世人:人的生命运动与鸟的生息之地谐于一体。万物灵动,何不如此?——世界的和谐和欢愉永远由不同生命的共存构筑的。

  在我国,按《野生动物保护法》,麻雀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14年1月,它又列入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近闻,上海崇明岛为了建成国际级的生态保护区,明令禁止使用猎捕工具,凡非法猎捕麻雀20只即将获刑。幸哉!麻雀呵,你有了“保护神”!

  “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话晚晴。”(宋代杨万里《寒雀》)作为“地球村”的朋友,麻雀将与人类共度莺歌燕舞的良辰。

  2017.1.21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

                      《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