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口述也是我国抗战史的重要载体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7-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据中新网日前报道:“中共抗日战争口述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国家重大社科基金课题申请立项获得通过并正在推动。这一课题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我国抗战亲历者口述的历史回忆录,预计到2025年完成。

  在我国历史上,抗日战争是一个伟大的事件。十多年的同仇敌忾,尤其是1937年“七七”卢沟桥枪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帷幕,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论男女老少,与倭寇展开了殊死的抗战,建树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功绩,彪炳史册!

  我国的抗战是被纳入“二战”总体框架之中的,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有着不容轻忽的历史地位和不可小觑的历史功绩。然而,吊诡的是,西方各国“二战”史学界出版的著作中,基本上不提或略写中国的抗战,即使像美国出版的“二战”史著作对中国抗战的评价稍微客观些,但也是将中国战场放在美国附属国地位的基础上加以表述,显得无足轻重。更有甚者,当下仍有某些西方政客和学者对史实避而不谈,故意淡化和贬低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付出和历史作用。这和战时美、英、苏等反法西斯国家公认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四大国的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迄今我国抗战胜利72年,倘若以1980年6月成立中国“二战”史研究会为界线,恰好是前后两个36年。前36年,这方面史料搜集和学术研究,有成果但不多,单本著作寥若晨星。后36年,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抗战研究向“专、深、精”方向发展,巨著频出,如军事科学院出版的三卷本抗战史、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出版的九卷本《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国台湾也出版了由蒋纬国主编的10卷本《抗日御侮》。可谓成果初显,但依然存有继续拓展的巨大空间。尤其是抗战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收集不够广泛、整理不够齐全、研究不够深入,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视角的亲历者的口述史料也是我国抗战史的重要载体,对深入研究这场旷古烁今的人民战争而言,其作用并不亚于当时见诸文字的文件、书籍、纸媒等。中国“二战”史学会会长胡德坤曾建议:设立一项国家工程,组织专家团队,投入足够的经费,能将国内外的主要资料搜集起来,用5年至10年时间完成两部系列著作——“二战”史(含抗战)中外重要史料选编和多卷本“二战”史(含抗战)研究著作,并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出版。这是一个适逢其时的建议,上述的口述史料收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的立项乃是对这一建议作出的积极回应。

  战争已是往事,但往事并不如烟。为了和平,世人亟需以“收藏战争”的途径回忆和记忆不堪回首的往事。摘取20世纪最后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人君特·格拉斯在反思德国“二战”所犯下的罪行时,曾以“琥珀”和“洋葱”作为两个意象,分别代表记忆和回忆。他认为:“记忆犹如是包裹在透明琥珀中的昆虫,凝固而明晰;而回忆就像一颗要剥皮的洋葱。洋葱剥了皮你才能发现,那里面字母挨字母都写着些什么。”往事需要回忆,战争需要记忆,无论文物史料,还是口述史料,都是今人和后世认清抗战真相而“鉴往知今”的必由路径。

  米兰·昆德拉曾经强调:“对过去记忆的丧失,将使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我认为,这也许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原因所在。摆脱历史记忆,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就以抗战历史而论,一旦“失忆”,血肉横飞、以死相搏的岁月和千千万万无辜的亡灵将会被历史迅速遗忘,最多化为历史教科书上一小段无足轻重的文字或一些干瘪枯燥的数字。虽说历史必然有大量“空白”因此有填不完的“空”,但对历史有担当的民族一定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尽量不让历史“留白”,尽最大努力为历史“填空”。

  人们殷切期盼:正在书写的中国抗战口述史能够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如期问世!

  2017.7.9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