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有多少比干心可供刳视?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7-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于文岗】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全国百名杂文家新乡采风,内容之一是参观比干庙。

  比干是商朝君主太丁次子、帝乙之弟,是商纣王的叔父,又是商纣王的丞相。《史记·殷本纪》载:“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师谋,遂去。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遒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108页)《史记·宋微子世家》也载:“王子比干者……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中华书局,1959年9月第1版1610页)另有载: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恼羞成怒的商纣王质问“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曰:“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

  比干死谏被剖心,在历代开明君王看来,简直就是领导干部重大先进典型,若不充分发掘利用,实在是“正能量”的糟蹋,故“玩偶”般拿来为政治服务。先是周武王封比干墓,赐后代林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因感念其忠心而建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另还誉其为“亘古第一忠臣”“天下第一仁”,彰为“谏臣极则”,尊为“谏圣”。比干庙内碑碣林立,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剑刻碑到清朝乾隆亲书御碑共64通,几乎含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朝代。另有殷都朝歌摘心台上“忠烈坊”的楹联:“刚之忠之仁之勇之,惨也酷也悲也伤也”,更让人唏嘘不已。

  比干的“忠君死谏”被君王们相中,全因他在专制独裁这个庞大机器上,做到了本部件的超功能发挥。专制独裁这种制度,最突出的问题是君王有限的个人能力不适应领导任务高难繁重的要求。为弥补这种缺陷,就出台了君臣联合办公的“朝会”并制度化,“有本启奏”是辅弼臣子们朝议的基本功课,这也就对文官武将有了“文死谏,武死战”的要求。历代君王对比干的推崇封赏彰扬,无不是专制独裁的政治需要,无不是鞭策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效法比干,对君王“绝对忠诚”“忠君献身”。

  然而,期冀通过臣子敢言直谏和君王开怀纳谏改良专制独裁政治走不通。由于历代君王对比干的推崇与忽悠,现实中确也出现了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标榜的战国时屈原、三国时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等为代表的一批敢言直谏的贤相忠臣,然而,专制独裁政治并没有因此而好到哪去。特别是,指望君王纳谏最是靠不住。北魏孝文帝两次亲临吊祭,创建庙宇,慨叹“胡不我臣”,都是在其统治的危机四伏之时;慈禧与光绪路过此地大发感慨,分别题书“取义成仁”与“丹心千古”匾额,也是逃避八国联军、西行归来的劫难之时;唐太宗开怀纳谏,多是在心情好的时候。而历朝历代更多的情况是,纵然你有“呼风唤雨”之妙计,有“水变油”的好主意,赶上皇帝心烦,都统统等于放屁。若你再不识趣没完没了瞎嘚嘚,不刳视你心,不取你项上人头,不摘你顶戴花翎,便是大大的恩典了。

  与其推崇“亘古第一忠臣”,弘扬“忠君死谏”“开怀纳谏”,莫如寻求与实施制度改革与创新。什么是比干留给我们的最大价值?不是“天下第一仁”,不是“谏臣极则”,也不是“谏圣”,而是从反面启示后人的领导制度改革与创新。道理再浅显不过,你再“亘古忠臣”、再“敢言直谏”,不把“皇上的权力关进笼子里”,死谏的结果往往就是心被刳视,头被斩首,“谏圣”转眼就成为专制独裁制度的殉葬品。原因也简单,尽管史上真诚纳谏的明君不少,但把“开怀纳谏”挂舌头上说说好听的“假装开明”更多。试想,连比干又是丞相又是王叔这样的死谏都不能阻止、不能矫正侄儿商纣王的荒唐,你还能指望别的忠臣、别的君王在死谏、纳谏上做的更好吗?有史以来,一次次皇帝错了又一意孤行不听劝,一次次不同形式的比干心被刳视,包括屈原、魏征们敢言直谏的努力都于世无补,招致社会矛盾加深,引发“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一个个起义,一回回改朝换代,但也终究是换汤不换药。这些,无不从反面启示民主革命先驱们:唯有改变“忠君死谏”及其相生相伴并为之服务的专制独裁帝制,实施制度改革与创新,“既换制度又换人”,才是比干价值的唯一正确利用,也才是免除比干心不被刳视的唯一途径。

  历史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国和后来的民主共和国,实行了旨在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执政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国家领导制度有了根本意义的改变。但实践表明,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党的领导,较之初衷及科学要求都还有一定距离,也都有一个完善和改善的问题,包括邓小平同志特别提出的“我们历史上多次过分强调党的集中统一……很少反对个人过分集权”、“……家长制作风,除了使个人高度集权以外,还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29页)以及长期存在的“一把手错了难纠正”等问题。可见,要防止类如比干心被刳视的悲剧永不重演,领导制度改革与创新的路还很长很长。

  2017年6月25日于北京

 

  (作者系北京杂文家,其杂文《“好看不结实”刨根儿》获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银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