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太平两说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09-2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吉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岳飞云:“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八百年后戊戌维新时期,梁启超又说:人人应有自主之权,自主之权乃“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公莫大焉,如此则天下平矣”(雷颐《百年孤寂》P70)。两人都在说太平,但却不能相提并论。

  岳飞说得很有道理。官不爱钱,办事便会公正,百姓便会受益。将不惧死,作战便会勇敢,国家便会安全。但是,这话有个缺陷,就是过于理想化。没有外部制约仅凭个人自觉,官员很难做到,至少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已被历史证明烂了。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像杨震那样不爱钱的文臣,也不乏像“杨家将”那样不惧死的武将。但相比之下,文臣爱钱的事却更多,例子俯拾皆是,稍读点历史的人都能说出一箩筐,故不再说了。武臣惧死的也不少,唐玄宗的尚书左仆射哥舒翰,明崇祯的蓟辽总督洪承畴,都是一人系朝廷安危的重臣名将,但最后都因惜死而投降了。尤其在乱世和末世,这样的事就更多了。甲午海战爆发后,清军将领叶志超、卫汝贵率军增援平壤,与日军刚交手,就被吓破了胆,丢下部队和辎重向中国境内狂逃。例子也很多,也不再说了。

  我琢磨岳飞说此话的背景很可能是:见识了太多爱钱惜死的文臣武将,令之痛心疾首,故才有如此药石之言。其实,文臣爱钱又惜死、武臣惜死又爱钱的“双料货”也不鲜见。还是那个卫汝贵,清军开拔前他先把24万两饷银扣下8万汇往了家中,还有今天的郭伯雄、徐才厚之流,可谓触目惊心。由此可见,仅靠类似岳飞这样的期待是靠不住的,因为爱钱、惜死乃人的本性。

  梁启超不愧是近代的大思想家,他的“太平说”的气度、格局与境界,大大超越了岳飞。仔细分析两人所说,明显有四点不同。

  一是对象不同。岳飞针对的是文臣武将,朝中官僚,用现在的话说,是“关键少数”。梁启超针对的则是全体公民。

  二是思想资源不同。前者来源于被历代统治者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学。儒学讲究“君子政治”或“贤人政治”。比如:《大学》里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要求官员“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孔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说:“仁者无敌。”“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诸葛亮语:“亲贤臣,远小人。”范仲淹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光云:“彼贤能者,众民之所服从也,犹草木之有根柢也。”岳飞的“太平说”,与之一脉相承。

  而后者则来源于当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满清闭关锁国的大门再也关不上了,郭嵩焘、容闳、严复、康有为、蔡元培、孙中山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横空出世。他们办学校办报纸办实业,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被大量引入国内,中国的思想理论界一时空前解放和活跃。而梁启超本人,又是这群“盗火者”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已完全跳出了传统的儒学思维,已与世界先进思想接轨。

  三是道统不同。岳飞所言很符合皇权时代的规矩和“政治正确”,属体制内表达。而梁启超之论,则割断了与皇权体制的联系,抛弃了朝廷的“理论基础”,在老佛爷一干人眼中,乃典型的“异端邪说”。

  四是路径不同。正因为思想资源与道统不同,也造成了两人的路径不同。岳飞是欲通过高级官员个人操守的示范和引导,从而使天下走向太平。梁启超是欲通过人人“各尽其所当为之事,各得其所应有之利”,致国家走向昌盛。历史证明,梁启超讲的“人人有自主之权”很重要,且能确保岳飞“太平说”的实现。若人人都有监督官员的权利,就会迫使文臣不敢爱钱,就会将卫汝贵之流的将军淘汰掉。再以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改革为例,农民两三年光景便将瘟神“饿肚子”送走,以后专业户、个体户、万元户和致富能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应运而生。国家不仅太平,而且欣欣向荣。为什么?关键是农民有了经济自主权,如此而已。

 

  (作者简介:刘吉同,河南省新乡市杂文家,笔名为红河水、云边客)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