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豁翎子”与“接翎子”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0-1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蒲田广隶】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那一句上海闲话里的“豁翎子”与“接翎子”,笔者却是一直以来都写做“发令子”与“接令子”的了,并且总认定,这命令的“令”字,用得很有一些道理——你发令,我接令嘛。

  最近看到《人民日报》的文章《领导干部莫“豁翎子”》才知道,这句沪语其实很有一些像模像样的出处。原来,翎子就是古代时候官员帽子上插的那二支没事(沪语东西),属于我国传统戏曲之中小生的行当之一。冠上的两根翎子上下翻舞起来,内中包含着不同种类的“戏语”。翎子一豁,暗自送出喜悦、惊恐或者忧虑等等的信息,假如对方会意了就称谓“接翎子”。这样一来,两个人的交流,常常就在“你一豁”“我一接”之中暗中传送。不过笔者倒是以为,这也该属于老生或者丑角在内的行当之一。譬如,著名的京剧老生周信芳先生演的《徐策跑城》里的徐策,以及著名的豫剧丑角牛得草所演的《七品芝麻官》里的七品县官,在关键时刻,他们不也都是用那两根翎子上下的翻舞来向台下的观众“豁翎子”以传递其所扮角色之内在心境之急的吗?这里面,内行的那些就相当于是会“接翎子”的观众了。也难怪,在传统的戏剧舞台上,凡是官员,当然也包括秀才、举人等等的一类士族所戴帽子的二侧边上都必须插上二支翎子了。即便是官员流行戴淘箩盖帽的元朝以及前清朝的故事也属同样。因为如果没有了那翎子,生丑演员或许就难以将戏演得如此之活灵活现的了,恰如青衣旦角也必须使用水袖一样。

  尽管在事实上,这二支翎子的设置目的与作用恐怕并非如此,譬如有人说,这是皇上为了让官员们能够随时随地去注意倾听老百姓的意见了;可也有人说,这是皇上为了防止官员们在朝堂之上互相窃窃耳语。也难怪,属于前者意思的话,那么唐太宗倒是真的戴着类似的翎子轻便自如的紫金冠,而倘若为了后面的那层意思呢,则宋太祖设计的官帽,果然是耳边两侧犹如插的两根若长的木棍,确实使得官员们相俯耳语变得非常的不方便起来,当然,更是苦了那些个年长耳背的老官僚。

  偏偏就没有想到,这艺人的演出技巧,居然会被如今官场的那些公务员们给学会了,也算是应着了政治舞台的这一句俗语,官员即为一些在舞台上做表演的主了。既然纯属虚假的表演而非真心实意地去为人民服务,那么,自然就要去精心学习表演的各种才艺技巧才行,诸如“豁翎子”,还有“甩水袖”“旋花绢”以及“摇鹰扇”,甚至于“喷焰火”之类的绝技。

  而在官场的现实中,“豁翎子”与“接翎子”恰恰成了一些干部进行意识交流的哑语,恰如当年威虎山上的土匪头子座山雕使用的黑话了。当然,这也正好反映出来,当下官场生态黑幕化趋向严重的不正常气氛。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官场,何以需要如此之充满诡秘?譬如在上述的那篇文章里所说的,有的领导干部连签字都藏着门道,“横着写”表示“搁着不办”,“竖着写”表示“贯彻到底”,一些新现实中,“豁翎子”“接翎子”在不知不觉中衍生成了一些干部交流的潜在“技能”,甚至成为某些单位或部门的一种亚文化。

  “横着写”表示“搁着不办”,“竖着写”表示“贯彻到底”,且不去论说该批文当办不当办的具体情由究竟属于什么,仅仅这种类似于黑社会人员的表述方式与心态居然会出现在我们共和国人民政府的官员理政的事务中,而且还敢于明目张胆地表现出来了,说明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已经完全匪化,可以说与共产党的宗旨早已经背道而驰。

  这也让笔者想起来2012年12月写的那篇《应及时修补的藩篱》里所记述的,当年的那位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副书记单增德为情人在办公室里写结婚承诺书,并且还要下面的一位副处长来做证人的事情了。同样地,也不必去评说此类婚外情本身是怎么的一回事,而是此类龌龊事居然敢在大庭广众之下的公共场所里进行,说明当事人已经彻底拆除了廉耻的藩篱,进入到了肆无忌惮的,淫威、狂妄与糜烂的境地!

  无论是公事还是私情,这一些与共产党人的“初心”格格不入的现象与人员该是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清理与铲除的时候了。

 

  2017年9月27日写作与杭州天都城。

 

  (作者简介:詹苗康,笔名蒲田广隶、守宫、杞子,全国杂文学会联谊会组委会委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