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说一丈不如行一尺”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0-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俊良】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说一丈不如行一尺”,乃佛家子弟“修行”箴言。法号为“破尘居士”的清世宗雍正,将其奉为规范干部言行的“一把尺子”。“量”干部之“说”与“行”,“度”干部之“德”与“绩”。很快,一改康熙后期吏治奢靡,官场“做实在好官,以实心行实政”局面日渐形成。

  一开始,不排除雍正想装装样子,摆出倾听不同意见的架势,意在群臣中树立“明君圣主”形象。《清史稿》载,“世宗初即位,命诸臣皆得上封事”。对此,大家心知肚明,纷纷上奏些“无关痛痒”琐事。唯孙嘉淦直陈时弊,“请亲骨肉,停捐纳,罢西兵”。这三件事,如三把刀直插雍正心头,气得雍正跑到孙嘉淦所在的翰林院,大发牢骚,“翰林院乃容此狂生耶”?大学士朱轼回应,说“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雍正本想撒气,却挨朱轼一闷棍,苦笑道“朕亦且服其胆”。

  平心而论,雍正绝非庸主。从把干部“说”与“行”,作为“提拔任用”的尺子,可见雍正用心之深,绝非只为装样子。雍正明白,“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乃兴国之道。宋钦宗之败,在“城门闭,言路开;城门开,言路闭”,根子在“欺世”;“贞观之治”,唐太宗明里听取魏征“直谏”,博“纳谏”美名,暗地里发誓“会须杀此田舍翁”,发乎“说”止乎“行”,方彪炳史册。《资治通鉴》载,唐太宗要杀魏征,原因“魏征每廷辱我”,用现代话讲,就是魏征“说”得太多。

  可见,官员在“说”上,尺度确难把握。雍正要求干部“说一丈不如行一尺”,不摆花架子,重在求实效。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河南大旱,蝗虫成灾。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全省各州县的蝗虫灾害,已扑灭十之八九。雍正调查河南其他官员,察觉到石文焯的奏报不是实情,被重实效的雍正抓了“说”谎典型,痛斥他“如果不是你在欺骗皇上,就是你本人被下属欺骗了!”同是遭遇旱情,川陕总督岳钟琪,将其管辖的几个省区干旱情况如实上奏,并提出灾后恢复生产措施。雍正对这种工作“说”法予以褒奖,“凡地方事情,都如此据实奏报,不加丝毫隐饰,即一真字耳”。

  同样在“说”上下功夫,兖州知府吴关杰,却遭雍正无情痛斥。原来,为博取雍正欢心,吴关杰把雍正一道谕旨,刻在府衙大门之上,说这样可以朝夕瞻仰,时刻不忘,并专门上了一道奏折,请皇上推广这一做法,命令各省文武官员,一律在官府大门刻上谕旨。雍正教训这位专事“说”讨好的知府,“此等迎合之举,没有必要,料理好你分内的事就可以了。这种事朕不喜欢”。御史李元直素以敢说闻名。他上奏雍正,说“现在一些大臣为保全官位,一味迎合,皇上认为可以,没有一个说不可以;皇上认为不可以,则没有一个敢说可以。”雍正认为,李元直说中了官场要害,予以鼓励。

  雍正最忌官员“说”得天花乱坠,却“行”不实之功。浙江总督李卫,办事严猛,不徇私情,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这些人合伙向雍正告状。雍正说,“朕赏识李卫,就因为他操守廉洁,实心任事”,弄得告状的人很是尴尬。河南巡抚田文境铲除贪官,果断坚决,有人给他罗列十大罪状,雍正予以一一核实后,决定严惩诬告者,下令田文境官升两级。他鼓励田文境,“小人流言何妨也,不必气量窄小了”。吴桥知县常三乐,廉洁安分,被雍正以失职罪,免去职务。山东曹县知县王锡圿,到任一年多,20起积案一件未结,雍正一气之下,摘掉他的乌纱,关进大牢。

  后世有“雍正一朝无官不清”之誉。原因,盖与雍正坚持求真务实,讲求“说一丈不如行一尺”用人导向有关。然而,接下来连续发生在乾隆朝浙江总督王亶望、山东巡抚国泰、云贵总督李仕尧等贪腐大案,无不佐证“人亡政息”制度之失。雍正之后废“说一丈不如行一尺”,根子在“一个人说了算”。有一点应该承认,即使今天,“说一丈不如行一尺”的为人为官态度,仍有意义。

 

  (作者简介:王俊良,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幼好读书,不求甚解。及长,从业媒体至今。偶有文字行世,赖众师友不弃。优点,好酒、好茶、好美食;缺点,喜书、喜游、喜美女。努力方向,争取写出不让人恶心的文字。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