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因字得福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0-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彭友茂】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因祸得福的人和事,人们多有所见识。相比之下,因字得福,人们见识得较少。

  较少,并非没有,数量不多而已。就在这“数量不多”的事例之中,古人福分不浅,屡得风气之先。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殿试后,主考大臣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慈禧看到刘春霖的考卷时,卷面上那清秀的小楷,笔力秀润稳重,流畅古朴,使慈禧眉宇飞展;又一端详“刘春霖”三个字,觉得这个名字寓意好。当时清王朝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中,“春霖”也许能带来好兆头。于是,慈禧朱笔一挥,点刘春霖为“一甲头名状元”。第二年,科举制度结束,刘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状元”。

  还有那个山东聊城人邓钟岳,一生酷爱书法,少年时已练就一笔好字。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钟岳进京应考殿试。殿试结束,名列前茅。主考官将前十名的优秀答卷呈送给康熙皇帝,请皇上钦定状元、榜眼、探花。康熙 看过邓钟岳的考卷,觉得他的文章算不上特别出色,但那手字写得特别出众。当是时也,老皇帝已在位六十年,满朝文武、学士文人写好字的可说车载斗量,但是要找一名能超过邓钟岳的还真没有。康熙皇帝越看越喜欢,提起御笔,在邓钟岳的卷子上批了八个字:“文章平平,字压天下。”钦点他为头名状元。

  往事已矣,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步入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艺术依然受到众多爱好者的追慕和实践。其间,各级各地,高高低低,出了很多书法名人、名家,其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扶摇直上,不乏以卖字致富,换来香车、豪宅的。即便是名不见经传,远谈不上“名”“家”,也不是毛笔字写出盛名,仅仅是钢笔硬笔书法崭露头角,出类拔萃的,在谋职就业之时,也常能因字得福。我曾读过一篇文章,一青年人小M(很遗憾,文章不是新闻报道,里面没有道明主人翁姓啥名谁),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人品、长相,都不差,但仅凭借这些资本,在就业竞争压力山大的今天,仍然可能“泯然众人”名落孙山。可他另有特长,字写得特别漂亮,人见人爱,谁见了谁夸。正是凭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这一“尖尖角”,不仅赢得了一位同是大学毕业生的“窈窕淑女”的芳心(“字为媒”哇!),还在一次前景看好、待遇颇高的企业招聘条件近乎苛刻的竞争中,闯关夺隘,最后脱颖而出,让那些最后一关落败的同台竞争者,后悔当年没把字练好……

  可惜,当下,好多人,包括写个人的名字在内,字写得很拙、很丑,很对不起观众,但人家并不放在心上。原因嘛,客观上,印刷告别铅与火、报刊告别纸和笔,电脑担负人们相当大相当多的工作任务;人们情感的交流,也大都通过打电话、转发微信、上网聊天解决,这些都导致写字的机会减少。再就是,除了书法爱好者,好多人把本可用来读书和练字习字的时间,一股脑交给了酒场、舞场,投注在健美、健身上,没有把“一杯羹”匀给书法。这样一来,八小时之内没空练(字),八小时之外有空不练(字),纵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代,又岂能指望天上掉下一手好字?

 

  (彭友茂,山东《临沂日报》高级编辑,现已退休。出版集子:《学会扔香蕉皮》《凭杂文能找到朋友》。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年年9月出版的《中国当代杂文家》有其专文记述。)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