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和氏璧”的联想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1-1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藏友在外地觅得古玉璧一方,邀同道于周末前去赏玩。只见此璧色如草绿,温润平滑。座间不少人赞说“好玉”,也有人说此玉有异,似为山东“莱阳石”。一时议论纷纷,争执不下,这使我想起春秋时“和氏璧”的故事。

  据《韩非子•和氏》云:楚人卞和得一璞玉,先后献于楚厉王、武王,王使玉人相之,玉人皆不识,判为“石也”,结果卞和被诬为欺诈,先后被截去双足。后楚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和氏璧”是一则玩玉的故事,然而凄美感人。其“凄”在有悲情色彩,其“感”在有哲理意味。

  先说悲情色彩。你看卞和得宝,没有私吞,藏之密室,而是交公,将之奉献国家,先后献于楚厉王、武王,其襟怀如碧玉,光明磊落。然而玉人不识此宝,使卞氏犯下“欺君大罪”,先后被刖去双足。当文王即位时,卞和仍不改其志,矢志献宝,为此哭得双眼流血,他悲的不是自己为此失去双足,造成残疾,而是“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说得悲壮有力,掷地有声,充分显示了卞和这位爱玉者,其心纯如水晶,其志坚如钻石,乃“真贞士”也。卞和这种精神,是我们爱玉者的最高境界。

  再说哲理意味。其有二,一曰玩玉要识玉,即要有眼力,要识货,不能把鱼珠定为珍珠,把黄铜判成黄金。玉在石中未经治理为璞,国王不谙此道,可以理解。但“玉人”,也即治玉专家不识玉,枉断为“石”,实在可叹可恨。这不仅是捣浆糊,滥竽充数,而且是违反诚信守则的职业道德,指鹿为马,危人生命了。二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和氏璧”的故事从反面印证了这个道理。璞玉,末经雕琢,质地再佳,光泽再美,也只能称为“玉石”,不能称为“宝玉”。卞和玩玉,有识玉的本领,这是他的长处,然而他的短处是不明“玉不琢,不成器”之理,以至吃了大亏。这是我们玩玉者应当引以为鉴的。

  卞和生活在春秋之时,那是个群雄蜂起、战争不断的乱世。他玩玉献宝,险些断送了性命,可谓生不逢时。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盛世,经济繁荣昌盛,社会安定和谐,人民生活丰富多彩,藏玉之好蔚然成风,玩玉可谓生逢其时。然而盛世玩玉,更应当以玉为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本,重于修身养心,文明诚信。我们那次赏玉会,结果在“君子比德于玉”的氛围下,大家细摆事实,漫说根据,把赏玉会变成了切磋玉艺会,其乐融融,收益不少,大家尽兴而散,不亦乐乎!

 

  (作者简介:朱亚夫 ,笔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报》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军休天地》杂志主编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录》《人生畅想曲》等专著十多本。)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