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让生存者适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7-11-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杨东鲁】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杨东鲁先生在广平县古八景之一的鹅浦秋声留影

 

  这次应邀参加全国杂文家采风团到被毛主席誉为“五大古都之一”的文化古都河北省邯郸市采风,我去了广平县。

  “广平”一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西汉时曾设置广平国及广平县。此名之含义,一云“以形势言也”,取地域广阔平坦之义,二云取希望统治者“广其仁惠,平其政刑”之义。

  广平还有一个美丽的别称,曰“鹅城”。其实,鹅城最初与鹅无关。

  据考证,鹅城最初是指“赵南长城”的东端部分,而后形成了鹅城村。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33年,赵肃侯(17年)举兵包围魏国的北部战略要地黄城(今内黄县西),久攻不下,被迫撤军。为防魏国复仇,赵国凭借河流天险,在漳河、滏河之间修建了一道土长城,即“赵南长城”,构成了对魏的防御体系。长城大体从武安西南太行山起,经临漳、成安、肥乡南至广平县城,达城东黄河西支流止。赵武灵王才貌双全的武将夫人葛鹅,率部修筑了肥乡东南至广平城东黄河口的长城,就是“赵南长城”的最东端。后人将葛鹅主持修筑的这段长城称为“鹅城”“夫人城”“葛鹅城”。

  但鹅城后来有了鹅。北宋时,黄河流经广平,金时变迁离境,但漳河却长期分四支流过广平境内。由于河流纵横、苇荡丛生,这里便成了天鹅、野鸭等众多水鸟的栖息之地。每当夏秋之际,当地人便在河边的叉荡口,看芦苇茂盛,听天鹅啼鸣。

  “低徊无那送客愁,欲洗劳心赋达游。入年秋声非是雁,鹅城何日不闻秋。”时任清朝广平知县高爽所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当时广平城边漳河内的鹅群每天都如同秋天过往鸿雁的叫声一样,以隐喻人民安定的生活状态。广平古八景之一的“鹅浦秋声”因此得名。

  更为可喜的是,鹅城今日鹅群多。随着广平县环城水系的修建,时隔百余年的广平八景之一的“鹅浦秋声”再次出现在鹅城人的娱乐生活中。为了打造鹅城之鹅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广平县兴建了一座人工湖——东湖,笔者曰鹅湖。虽然鹅城东湖只有140亩水面,但成了天鹅、大雁、白鹭、野鸭的理想栖息之地,仅珍稀天鹅就有上十种之多。

  由鹅城无鹅到鹅城有鹅再到鹅城多鹅,我想到了生命与环境的问题。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自然选择使那些较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淘汰,最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保存和繁荣。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在《物种起源》出版后不久,根据达尔文的生存竞争的思想,提出适者生存的概念,以描述自然选择的原理。同时进一步将这个生物学的概念引入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社会进化过程如同生物进化过程一样,生存竞争的原则起着支配作用,适者生存同样有效。

  但我以为,生物进化,适者生存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或者说是更重要的一面,应该是让生存者适,就像广平人为了让鹅城名副其实,为鹅类打造与之相适应的生存环境一样。现在的问题是,生存者适的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到染色馒头、塑化剂事件,还有广为人知的地沟油,屡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刺痛着人们的神经,还有诸如雾霾等环境软勒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还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突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让生存者适,就是要像古代广平百姓诉求的那样“广其仁惠,平其政刑”,就是要让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就是要让人民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就是要让山河成为绿水青山,让白云更白,蓝天更蓝。这样,生存者适也,人民幸也!

 

 

  (作者简介:杨东鲁,杂文家,资深报人,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湖北杂文》副主编。已出版杂文集《长舌谈》《论杨振宁与翁帆的婚事》,随笔集《人生点睛》,诗歌集《恋歌》等14部。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