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1-0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唐朝章碣的这首诗意在批判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文化专制。后来却衍生出另一别解,以刘项不读书竟能称霸为例,侈谈当领导无需多少学识。再进一步,便演变出了“读书无用论”。

  “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上层建筑都被工农兵占领。工人阶级XXX思想宣传队、贫宣队、军宣队进驻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后,都以大老粗自诩为荣,以无知嘲笑博学,对知识分子极尽揶揄批评。那时电影胶卷紧缺,《决裂》是一部少有的彩色故事片。其中公然支持大学考生交白卷,以一手老茧为升学录取资格。此类极其片面的宣传,把不少文化水平偏低的工农兵推进大学,白白浪费了高校的教育资源。影片还批判大学教育“在课堂上植树,在黑板上种田”,宣称书本知识“九分无用,一分歪曲”,倡导“不做书本的奴隶”,并讥笑畜牧系老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全然不懂“马尾巴的功能”确有研究的必要,古代掸灰驱蚊的拂尘正是受其启发而制成。近代也正是在研究马尾巴、蝙蝠翅膀、青蛙舌头等等的功能之后,创建了造福人类的仿生学。

  秦始皇生于帝王家,读书自不会少。秦王政元年,宗室大臣怂恿他驱逐李斯等客卿(均为读书人)。李斯上《谏逐客书》阐明秦穆公等四君强秦“皆以客之功”,秦王立马醒悟,“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并在李斯等人辅助下统一了六国。后来焚书坑儒,乃是害怕“私学”“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或为妖言以乱黔首”,把书视为祸乱的根源。简言之,他害怕知识的巨大力量被他人掌握危及自己的统治。秦二世继位后,李斯进谏:“放弃《诗》《书》,极意声色,祖伊所以惧也;轻积细过,恣心长夜,纣所以亡也。”但二世不听忠言,偏信赵高,纵情声色,将父亲重用读书人开创的基业毁于自己“放弃《诗》《书》”之手。

  刘项确实不读书:项羽出身行伍,认为“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刘邦实为“好酒及色”之徒。刘邦战胜项羽后,自我总结获胜的原因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张良、萧何、韩信、范增均为读书人,刘邦重用张萧韩取得了胜利。项羽连唯一的有识之士范增都不能见容,自恃“力拔山兮气盖世”,最后落了个乌江自刎。

  刘邦这个总结深中肯綮。他虽然长期在市井中厮混,没读多少书,却十分看重读书人的作用。他经过高阳时,监门郦食其求见,他“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郦生不拜,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刘邦马上站起来,“摄衣谢之,延上座”,并虚心听取了郦生的建议,“袭陈留,得秦积粟。乃以郦食其为广野君”。从中可以看到,刘邦高度重视知识分子,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历史上起于草莽之间的成功者,多由读书人辅助才功成名就。比如后来的朱元璋,就得益于刘伯温、李善长等人的鼎力相助。而在刘邦、项羽之前首举义旗反秦的陈涉,终因系“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又没有找到一个好的读书人做军师,便只做了一个匆匆的历史过客。

  时至今日,科技发达,知识爆炸,刘邦再不读书恐怕也难于胜任领导工作了。时下有好多土豪,兴于一时,败于一旦,原因就在学识短浅上。曾几何时,我们把一批著名的劳模推到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他们管理一个工厂或村庄或县级基层组织,兴许游刃有余。但术业有专攻,要他们管理十亿人的大国事务,的确有点强人所难。须知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便难以剖明事理;听取众多智囊的各种议案后,也难以决定取舍。

  今天的领导,可以不懂“马尾巴的功能”,却必须知道为什么要研究“马尾巴的功能”,更不能轻视研究这一功能的知识分子。有鉴于此,聪明的领导们才不断充电,唯恐成为门外汉,被时代列车甩下来。

 

  2017/12/17于洈水河畔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