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向“白色污染”说不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1-2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明了塑料,根据需求的扩大,使得塑料制品日渐增多,几乎进入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泛滥成灾,酿成挥之不去的“白色污染”。

  我曾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一组动物和鱼类死亡的照片,经解剖,其死因是吞噬了大量的塑料,其中有一条鲸鱼胃里找到了30个塑料袋和一团超过30平方米的塑料布。这令我大为惊悚!近日,读到一些有关塑料的数字,更令我惊诧不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生产了83亿吨塑料制品,约63亿吨成为塑料垃圾,其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中国青年报》);在全球范围内,塑料垃圾占所有海滩垃圾的85%(《参考消息》);占我国产生塑料垃圾总量千分之一的外卖垃圾每天约350吨,能填满59个足球场(《中国环境报》);塑料制品每年造成至少10亿只海洋动物丧命(《纽约时报》)。

  人类社会生产出塑料,却无法降解之(据说,像超市里使用的塑料袋的分解时间可能要1000年),近80%都进入了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日前有报道称:在南极地区执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的中国科学家经过观察和过滤,首次发现南极区域的表层海水里有肉眼不可见的塑料微粒,其含量甚至高于地球海洋中的平均水平。西方科学家曾在蜂蜜、啤酒、食盐里发现了含量不等的塑料微粒,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健康学院有报告显示:欧洲国家72%的自来水管中存有塑料微粒。

  人类社会堪忧:显性、直观的生态环境污染诸如化工厂排污、原油泄漏、雾霾等备受关注,积极应对,但塑料微粒显得隐形,且人们一时无法化解,这一“白色污染”带给人类的负面影响更大,危机更烈。于是乎,“限塑”“减塑”成为人们无奈中的计策。如英国政府承诺,将在2042年前消除所有可避免的塑料垃圾污染,超市实现“无塑料化”;德国将于2019年实施新包装法,规定制造商生产塑料制品的配额,要求商家减少产品的塑料包装,并逐步以可回收材料代替。

  我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国,为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当要作出大国的努力和贡献,向“白色污染”宣战义不容辞,“限塑”便是其举措之一。我国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超市、商场、农贸市场只提供有偿塑料购物袋。迄今已有10个年头了,但媒体多有报道:大多数超市及农贸市场在经营中,各种非环保、厚度不达标的塑料袋依然风行,且愈演愈烈。有报道显示:2017年我国仅快递业塑料袋使用就高达147亿个。显然,“限塑令”没能形成实际的震慑效应,形同虚设。制定一部法令并不难,难的是预料到该法令可能引发的原意之外的后果。倘若一部法令一旦成为“稻草人”,那么,其后果比暂缓出台、等时机成熟再实施还要糟糕。因为这会使得法令的公信力以及法令的制定者、执行者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和挑战,潜规则也会随之悄然弥漫,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我认为,我国10年“限塑令”之所以“限”不了,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相当一部分人囿于文明意识薄弱,没有充分认识“限塑令”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作用。其次,被动执法也造成法不落地。尽管“限塑令”明确了执法主体,但由于地方相关监管部门人员配置有限、监管范围大以及部分存在着懒政思维,所以,不少地方监管部门基本上都处于被动执法,即有投诉才处理,甚至在接到投诉后也不作为,“法不责众”成为了“限塑令”落地的主要障碍。再次,“限塑令”本身也不完善,就具体条款论,它仅仅有“限”,而没有“罚”,这也是导致其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如此这般,这厢言之凿凿地宣称“限塑令”,那厢源源不断地生产一批又一批的塑料袋以满足市场需求,一番博弈,孰败下阵来?不言自明。

 

  2018.1.26.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