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提倡“老有所伴”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3-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今年新春佳节期间,有幸参加一场 “老年人集体婚礼”,看着场内十多对年龄由50-80多岁的新人,脸上流淌着满满的幸福,我不由得想起30多年前上海市原副市长、市老龄委名誉主任宋日昌“老有所伴”的呼吁。

  那是1985年新春时节,上海市老龄委与原上海南市区妇联联袂举办“老年人集体婚礼”,总有30-40多对老年人幸福地走进婚姻的殿堂,宋日昌作为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老龄委名誉主任参加了庆典,并即席讲了话。他有一段话博得了大家热烈掌声:党和政府号台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我认为在这五个“老有”之外,还可加一条:老有所伴!刹那间,全场报以热烈掌声。

  据上海市老龄委原秘书张志昂先生告诉我,呼吁“老有所伴”是宋老率先在全国提出来的。宋老关于“老有所伴”的呼吁,不是随随便便说的,这里既有受当时热烈而温馨的场面所感染的因素,更有他自己深有体会的感悟。原来宋老是一位早年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革命,晚年丧偶,经人介绍,与一位街道的党员干部再婚,他的这一举动得到了子女的理解和支持。宋老与老伴互敬互爱,相濡以沫,幸福地度过了晚年生活,因而至高寿93岁而逝。

  其实,“老有所伴”与五个“老有”一样,是老年人的正当权益,是老年人欢度晚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曾经说过:“人生来是要有伴侣的,如果夺走他的伴侣,把他隔离起来,那他的思想就会失去常态,性格就会扭曲,千百种可笑的激情就会在他心头升起……”而“老有所伴”的好处更是显而易见的。对社会而言,它是对“从一而终”封建观念的冲击,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嫌弃、虐待、遗弃老人行为的发生;对家庭而言,有利于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扑在工作和事业上;对个人而言,更是益处多多,尤其能消除寂寞,充实晚年生活。 “少年夫妻老来伴”,老来有伴,晚年生活才能充实、丰富、精彩。老年人有许多话不便和子女说,有许多事不便叫子女做,只有夫妻之间才能消除这种难言和苦衷。因此,百岁寿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晚年总结自己的养生经验时,提出人到晚年,应有四老:老友、老伴、老本和老健,将“老有所伴”放在重要地位。寿至112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也提到“老有所伴”是长寿之道。

  截至2016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3亿,占总人口的16.7%,远超联合国“10%即为老龄化社会”标准。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457.79万人,占总人口的31.6%;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8.62万人,占总人口的13.0%; 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79.66万人,占总人口的5.5%。因各种原因,上海独居老人有28.3万人。因此 ,提倡“老有所伴”也是我们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的有效措施。

  提倡“老有所伴”避不开老年再婚。有人曾对100余名情况各异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再婚者精神饱满,青春焕发,衰老减缓。日本老年心理学家井上胜曾调查了一批单身老年人,他们之中在结婚、交友之前,各有36%的男女老人希望早日了此残生;而在觅到对象,再结良缘后,这一比率几乎降到了零。常言道:“满堂儿女比不上半路夫妻。”这实在是千古不复的真理。

  临末,我想起台湾歌手赵咏华的那首《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你看,老有所伴是世上“最浪漫的事”。近年大陆流行一首《老来的伴》歌:“我愿意每天清晨亲吻你额头,愿意夜里听着你打鼾,……我愿意和你一起平平淡淡,愿意每天对着你说晚安,能不能让时光走的缓慢,因为我想做你一生的伴!”将“老来的伴”唱得更动人,写得更精彩!

  因此,我们提倡“老有所伴”!

 

  (作者简介:,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休天地》杂志主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人生想曲》专著十多本)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