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还是要会点什么才行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3-1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报载北方某公路收费站撤销后,该站的一位员工面临失业,感到前途渺茫,说他36岁了,除了收费,什么都不会。

  这位员工未免过于谦虚了,因为他绝不至于只会收费,至少除去吃饭穿衣能够自理外(报上曾登载过这方面不能自理的高校研究生),起码还会搞搞门卫、收发,或者打扫清洁卫生之类的事吧。不过,这些工作跟收费一样,人人都会,既是人人都会的职业,竞争必然激烈,想要谋到岗位的确很难。

  闭眼一想,号称“什么都不会”、只会做人人会的事情的,还真不乏其人。以前,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中,有一些所谓“大社员”。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又不愿意学习,还怕苦怕累,只想往机关后勤岗位钻。那里没什么技术含量,工作轻松,无须动脑筋,贴近领导还能沾点光。“一张报纸一根烟,一杯清茶混一天”的个别公务员亦属此类。要他们去开会,他们只会“见面握手,表决举手,通过拍手”。要他们贯彻上级指示,他们也只能拿着原件照本宣科。轮到他们退休的那一天,仿佛伍子胥过昭关——急得一夜白了头:失魂落魄的,不知道告别职位后的日子该如何打发。乡间街头还有一些东游西荡打发时光的混混,他们也“什么都不会”,而且不想去学会,只会凑在一起想歪点子,横行乡里惹是生非。

  一个社会,“什么都不会”的人多了,它的活力无疑会减少。前几年希腊、意大利闹经济危机,人人都不愿多做工作,一心指望政府的高福利,指望欧盟国家的援助救济,搞得整个欧盟区分崩离析。靠别人来包养“什么都不会”的人,终非长久之计。

  《鲁宾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说:“人必须工作,否则就要挨饿。”你的吃喝拉撒要向社会索取,总得给社会做点贡献吧。做贡献就得努力学会一点什么才行。天道酬勤。总体说来,社会不会亏待勤奋努力的人。率先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东南沿海民众,那时只顾挣钱,瞧不起读书人,后来,内地的医生和教师都成了那里的香饽饽。以前因为脏累遭到轻视的技术工种,如瓦工木工钳工焊工等等,现在都成为稀缺的人力资源,他们的工资待遇一一超过了普通公务员。新兴的家政服务、物流快递行业,虽然辛苦,却也收入不菲、惹人眼红。反倒是打虎拍蝇整顿四风后,千军万马竟考公务员的状况业已风光不再。

  看来,“什么都不会”的人还得会点什么才行。怎么去会呢?只有学习一条路。人的一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冀图以青年时期学到的一点本领应付终生已不可能。像医生、编程员、软件工程师一类的职业,几天不更新知识就会被时代抛弃。有的行业正在逐渐谢幕,被新兴的职业取而代之,身居夕阳行业的就得另起炉灶重谋生路。今天,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手工锻打的铁匠师傅们,早已不知去向。

  作家汪曾祺写过一篇《得有点业余爱好》的文章。文中说他除写作之外,还喜欢书法绘画和做菜。他的字画本想“只可自怡悦”,却还有人向他索要。他的厨艺更是招来了远近的同仁竞相做客。美国的乔治•道森一直默默无闻,90岁时才猛然意识到虚度了一生。他随即开始学识字、学文化知识,渐渐爱上了写作。102岁那年,他的处女作《索古德的一生》一炮打响,成了美国的畅销书。我国元朝的大画家黄公望起初也是“公务员”,后来因故下岗,50岁时别人邀他做官也不去,转而拜师学画。80岁开始画“富春山居图”,经过4年终于完成了这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杰作。

  当然,乔治•道森和黄公望在他们的努力和执著之外,还有其不可抹杀的天赋因素。我向来反感灌输心灵鸡汤,但确信每个人只要发愤图强,不甘于做“什么都不会”的人,即使不能一专多能当多面手,至少也可以掌握一两套安身立命的本领。再不济,下岗了总可以回家站灶台,像汪曾祺那样做出了像样的菜肴,也会博得老婆(或老公)的欢心。家庭和睦了,何愁生活没有出路!

  2018/3/11/于上海南箐园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