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改革家难以承受之重——王安石变法中的主要拉力探析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5-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许家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任何改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成绩也有问题;参与改革的官员也是态度各异,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从王安石变法看,当时的官员们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的干有的看,有的在捣蛋;有的使绊子,有的下套子;有的煽阴风,有的点鬼火,还有的捞个人好处……汇聚了一幅极具中国特色的改革中形形色色的官员众生相。

  1069年,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当时的国家积弱积贫,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大宋天下危机四伏。为实现“富国、强兵、安民”的目标,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义无反顾地果断变法,力求“以天下之国,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他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任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还颁布了改革科举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恢复以《春秋》,三传明经取士。

  从新法实施到废止,其间将近15年,虽然产生了一些弊端,但“富国强兵”的效果是明显的。国家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20年财政支出。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变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推行过程中部分举措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特别是变法进入深水区,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根本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轰轰烈烈的变法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由于“天灾人祸”,王安石被罢相,变法失败。究其原因,除了新法的不完善和王安石性格过于固执,听不见其他意见之外,保守派的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拼命阻挠,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保守派举洪荒之力攻击新法

  改革重要吗?官员们都说很重要;改革要不要支持,官员们都说大力支持。可一旦改革涉及到官员的切身利益,他们就不干了。王安石的变法刚刚出台,反对声便不绝于耳,因为新法动了皇亲国戚的奶酪,他们便在两宫太后面前添油加醋攻击新法,通过两宫太后向皇帝施加压力;王安石提拔一批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一些大臣就说他是“为小人开升迁之途”;对新法的内容,也有人说三道四,认为是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对新法出台时机,有人说不合时宜;对新法实行中出现的问题,有人把它无限放大,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

  当时声望和王安石难分伯仲的另一名政坛之星司马光也偏执地反对变法。只要不提变法,他就是那个学富五车、“颖脱不群”的君子。可一遇见新法,他就成了一头偏颇固执、誓要把新法斩尽杀绝的“司马牛”。为了达到废除新法的目的,司马光称有几千份群众来信全都在投诉免役法,结果一查,其中说好说坏的参半,只是所有赞成的来信,司马光都“不为签出”而已。

  “歪嘴和尚”借变法之机敛财

  如果说保守派用唾沫抹黑王安石,一些“歪嘴和尚”则用实际行动抹黑王安石。不少地方官员执行新法时“密切联系实际”,符合自身利益就执行,不符合自身利益搞变通,新法一经全面推行就完全走了样,不但无“惠民”之效,反而变成了害民之法:

  自愿贷款变成了强制摊派。虽然朝廷屡次禁止州县官吏向百姓抑配青苗钱,但为了出政绩,各级官吏“务以多散为功”,“故不问民之贫富,各随户等抑配与之”。

  低息贷款成了官方的高利贷。朝廷规定取息2分,许多地方明令取息3分,甚至更多。还有的将小麦“折变”成100文现钱,另加脚钱20文、头子仓耗钱20文,共140文加以征收。

  新法推行的过程成了地方官吏从中捞取好处、雁过拔毛的机会。农民向官府贷款要有手续,先申请,后审批,最后要还贷。道道手续,都成了官员们捞取“好处费”的关卡。借青苗钱者不但要负担重息,甚至本钱也倒贴进去。官府的逼债手段比民间放高利贷者更加严酷,农民还不出钱,官吏们则“鞭笞必用”“县吏催钱夜打门”,让农民难以忍受。

  凡此种种,实行新法之后,因地方官员借机敛财而导致百姓“卖田宅、雇妻卖女、投水自缢者不可胜数”。

  “一把手”关键时刻倒向保守派

  最让王安石无可奈何的是,对变法抱有很高期望,曾经坚定不移地支持他变法,认为“安石政事,即朕之政事”的宋神宗,当变法推进中出现问题后,对是否继续变法产生了动摇,在保守派的巨大反对声中抛弃了王安石。

  1074年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一些大臣借机诉说变法之害,慈圣和宣仁两位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监安上门郑侠反对变法,绘制了一张《流民图》,以“加急密报”呈献给宋神宗,此画描述的是长达半年之久的旱灾和变法落实中的失误造成的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景象。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夜不能寐。郑侠又上疏论新法过失,力谏罢相王安石。神宗满面愁容,对变法产生了怀疑。在士大夫的包围之中,年轻的宋神宗难免受其影响,最终只能牺牲王安石来平息众怒。他下令暂停部分新法的实行,罢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务。

  保守派借天灾和《流民图》转变了皇帝的思想观念,将“一把手”由变法的支持者变为反对者。天灾给了王安石致命一击,《流民图》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块石头。

  1074年,在王安石被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他,旋又罢相,退居江宁。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

  变法半途而废,晚年的王安石“凄凄惨惨戚戚”,抑郁而终。但比起其他的改革家,比如被“车裂,灭其族”的商鞅、被“腰斩,夷三族”的李斯、被抄家又差一点“剖棺戮死尸,挫骨扬灰”的张居正等,他还是一个幸运者。

  改革家是非常之人干非常之事,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怕的是“自己人”从背后捅刀子。很多改革半途而废,不是“事太难”,而是“人太坏”。改革家可以克服艰难险阻而奋勇前行,但往往被自己人的暗箭射落马下,或是陷入自己人精心挖掘的陷阱,其结局多是悲惨的。尽管如此,无论何朝何代,总有不顾个人得失而勇往直前的改革者,这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

  改革是社会的革故鼎新,通过吸收新鲜事物来充实和完善旧基础,使其不失时代性和先进性。当一个社会积习成弊,沉疴难除时,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虽然改革不会十全十美,但不能不改革。

  改革永远在路上,理解、支持、宽容、包容改革者非常重要。“是猴给一棵树,是虎给一座山”,充分调动改革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其不流血也不流泪,让其聪明才智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才能不断地自我更新,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文资料摘自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2017年第2期)

  (作者本名许家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杂文家,其杂文著作《台上的风景》获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