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如此,便对么?” 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经典著作《狂人日记》。
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是世上有太多的人(特别是中国人)往往遵循着祖辈们世代传下来的习俗来生活,却没有人去思考、去质疑这些习俗是否正确。
中国,是处在高速发展的国家亦是拥有雄厚历史文明的国度,新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碰撞在这个国家会更加鲜明。
早恋,这个词几乎是只在中国内地被广泛使用,并且是一定带有长辈一方的否定性色彩。从结构上看这是个偏正词,用“早”来修饰“恋”。那么这个“早”的标准在哪儿呢?在长辈们手里。“早恋”的官方解释是:未成年的男女建立恋爱关系。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当孩子在17、18岁的时候要面临的则是每个中国人自出生以来第一件足以改变人生的事情——高考。长辈们自然是以“以学业为重”仍然否定了其在18岁成年以后所拥有的权利以及需求。
我不是在提倡早恋。纵观我身边的长辈们对孩子早恋的解决之道,从来都是以强硬的手段来予以阻止。但从来如此,便对么?
“早恋”在英语当中是没有一个单词可以直接翻译过去的。而用国内的翻译软件翻译过去的“premature love”只是“中国制造”,翻遍英语词典是不存在这个词的。中国官方的英语教材以及中国的海外媒体对“早恋”的翻译是“puppy love”,“puppy”原意是小狗。日常生活在可以指代“幼稚的年轻人”,因此“puppy love”还可以翻译为懵懂的恋爱。从一个单词可以看出来。除了中国内地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是没有“早恋”这个概念的。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孩子到了13、14岁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都有了,接下来就是社交需求了。所以,心生情愫本就是人类顺应自然的天性。
中国长辈们对“早恋”的看法是“从来如此”养成的一个惯性思维:孩子上大学之前就不能恋爱。更有甚者连上了大学都不让孩子恋爱,孩子一毕业又急着催婚,这到底是谁把婚姻当儿戏?
解决“早恋”绝不能止步于“从来如此”,得另辟蹊径。著名演员黄磊对于早恋的看法以及解决之道在我看来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他说他不反对自己的孩子早恋,不过要让孩子记住两件事:一、不要越过雷池;二、明白现阶段的偏重点。
不仅是对于“早恋”,在其他事上也请不要用“从来如此”来解决。从来如此,便对么?
(王栩,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松滋市东方书院,为“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号编辑,系青年杂文家)
编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