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重温伟人马克思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5-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沈栖】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一种思潮的出现、传播乃至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随着时日的推移趋于衰落,逐渐被遗忘,最后成为故纸堆而被蛰居书斋的学者们作为研究对象,这是很多“思想”和思想家的命运。而马克思及其学说却摆脱了这一命运。虽说以马克思主义名义实践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受到了挫败,但并不等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失去了生命力。相反,她仍是世界公认的经典学派,并且是不断地研究、诠释和发展的对象。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左翼势力还是右翼势力都在关注马克思,探讨着马克思主义,乃至今天人们在谈论全球化的时候,马克思仍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巨大身影,马克思主义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文明的活的灵魂”的科学。

  马克思的故乡德国,一家电视台于2003年搞了一次“最杰出的德国人”的评选活动,200万公众对3000名候选人进行投票,最后评选出10名,马克思名列前茅。2005年9月,德国《明镜》周刊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东德人和 56%的西德人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好的思想,只是迄今为止实施得较差”,“卡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今天仍有其意义”。

  在马克思生活、工作了20个年头并写出《资本论》的现代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甚微,但在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BBC举办的“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评选活动中,3O万听众参加投票,最后,马克思独占鳌头,这足以说明人们对马克思理论贡献的认同和肯定。

  在法国,网上谷歌(google)马克思的网页高达3900万,相比之下,其他哲学家则大为逊色,如黑格尔仅960万个网页,美国当红战略家亨廷顿则为328万个网页。“马克思热”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一斑。2007年年底,法国经济周刊《挑战》出版一期“马克思专刊”,以马克思照片作为封面,标题为“马克思:他的分析仍未过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10月3日至6日由法国《今日马克思》杂志社发起、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以“走向别样的全球性”为主题,分设哲学、经济、历史、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社会主义等十三个专场。来自世界各国的500余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与会,使欧洲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升温。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评价:“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重温马克思,客观地、具体地、多角度地展现马克思及其学说的历史地位,这已呈现出全球性的态势。这一“重温”,不能像当年苏联等国家对于马克思的研究过于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塑造或渲染,也不能像某些“西方马克思学”学者那样对于马克思加以别有用心地贬低或丑化。后者打着“研究马克思”的幌子,歪曲和诋毁马克思及其学说。“谁是第一小提琴手?”的讨论便是一个例证。恩格斯曾说过:“我一生所做的是我被指定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手,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因此,“小提琴手”就被用来比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合作关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卢卡奇、柯尔施、胡克等人把恩格斯作为独立的思想家并和马克思对立起来进行比较研究,逐渐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立论”思潮。七十年代以后,流亡英国的波兰哲学家柯拉柯夫斯基和美国学者诺曼·莱文将“对立论”系统化。柯拉柯夫斯基在其三卷本巨著《马克思主义的主流——它的产生、发展和瓦解》中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存在“根本的思想分歧”。在这些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卡弗教授出版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一书要回答:“谁是第一小提琴手?”作者煞有介事地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以马克思的名义逐步建构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不但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而且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认可。这些“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以“谁是第一小提琴手?”这一伪命题,貌似“还历史以真相”,提升恩格斯的理论地位,实为虚构马恩的“对立”关系,从而人为矮化马克思。

  欧洲再现“马克思热”可以看作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是他们在寻找社会发展道路中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它对于中国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无疑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我国研究马克思及其主义的学术活动经久不衰,持续不断,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相继问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译丛”便是富有学术特色和思想影响的精品读物。

  人类已经进入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重温马克思,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来指导我们工作,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断章取义地以马克思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个别论断甚至片言只语来论是非,定标准,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只会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结果事与愿违。记得中国的市场取向的改革还在酝酿发轫之际,为了证明市场经济是老祖宗的“精神遗产”,学术界盛传一个“喜讯”,说是《资本论》有54页手稿从未付印,现在在国外被发现了!很可能这从未见过的54页手稿里,就有马克思对于市场经济的支持和首肯!如是,那不是一切“迎刃而解”了么?结果54页手稿翻译出来了,可惜其中并未涉及“市场经济”一个字,于是乎,某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老祖宗没说,我们就不干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以为然,并没有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复兴寄托在那54页手稿上。近40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创性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重温马克思,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抉择。

  人类文明堂奥永远有着马克思的巨大身影!

  2018.5.4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