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说:“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而我要说:“父母之恩何其多,儿女之恩谁见了?”
那天,我输入“儿女之恩”搜索,显示的条目虽多,却没有一处是将四个字连在一起的,而是四个字分成两处,以“儿女……之恩”的格式出现,如“儿女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儿女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相反,输入“父母之恩”搜索,可搜出大量没将“父母之恩”拆开的条目,如“父母之恩永世难忘”。也就是说,网上有“父母之恩”这个词组,而无“儿女之恩”这个词组。
不仅在网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只有人说“父母之恩”,而没有人说“儿女之恩”。语言是对实际生活的反映。既然没有“儿女之恩”这个词组,是不是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儿女不可能有恩于父母?不,我以为不是。
其一,人们常说,有恩报恩,意思是对于别人的恩要用恩来回报。那么对于父母之恩,就该用儿女之恩来回报。可是,如果不存在儿女之恩,那儿女拿什么回报父母之恩呢?
其二,按词典上解释,“恩”有两层意思,一是 “好处”,一是“深厚的情谊”。 “父母之恩”就是父母给儿女的好处,或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谊。那么,儿女能给父母好处吗?或儿女与父母之间存在情谊吗?回答是肯定的。不用说儿女会为父母做事了,就是刚出世的儿女也会给父母带来好处,这好处就是给父母带来了希望,让家庭增添了生机。一个家庭再富有,若是没有孩子,屋子里就少了活力。
然而,对“恩”字还有一种解释,这个解释不是在词典上,而是在人的意识深处。按照这种解释,不是只要甲给乙带来好处,就一定可以说甲对乙有恩,还要看双方的身份。父母给儿女带来好处,又是儿女的长辈,可以说父母对儿女有恩。皇帝不杀大臣的头(不管该杀不该杀),身份又远高于大臣,就对大臣就有恩,大臣就应该一边磕头一边说:“谢主隆恩!”至于儿女,哪怕他们为父母做得再多,甚至救了他们的性命,也不能说他们有恩于父母。至于大臣,哪怕功劳再大,为皇帝保住了江山,也不能说他们有恩于皇帝。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没有“儿女之恩”这个词组。
若追问,为什么儿女不可以有恩于父母?回答是儿女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况且,说儿女有恩于父母,岂不是父母要报儿女的恩?这是什么礼?反礼!若追问,大臣不可能有恩于皇帝?回答是大臣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无论为皇帝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况且,说大臣有恩于皇帝,岂不是说皇帝要报大臣的恩吗?这是什么礼?反礼!
如果你还是不明白,那就向国学大师请教,他们会告诉你儿女之恩为什么不存在,告诉你事事都要讲礼数。若是觉得大师难遇,也可以问问自称为父母官的人,他们也同样知道有恩的是父母,不可能是儿女。
(作者系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银奖获得者,其获奖作品为《麻雀为何要自由》)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