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万岁”考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7-2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春秋时期,“寿考万年”“君子万年”等是人们常用的颂词和祝福语。《诗经》描写欢庆仪式中人们举杯痛饮时,就发出“万寿无疆”的欢呼语。另外,它也是一种行文款式,凡铸鼎者不论富贵贫贱皆可用。这些祝词到战国时代发展简化成了“万岁”,并流行开来。其实,还是祝福长生长寿的颂词及表示致敬赞叹的祝福语;另有一个表示则同“百年”一样,指“死后”的讳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冯却烧掉了百姓们的债券,百姓们喜不自禁,高呼“万岁”,孟尝君不经意间便享受了“万岁”的祝福。

  “万岁”之意自然是活一万岁,但也只是个约数,表示的是千秋万代永远存在。谁要别出心裁尽显至诚喊出“亿岁”,也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真正接近万岁的是担任过守藏史和柱下史的彭祖,相传他活了880岁,按现在的历法计算也只150岁左右。

  秦汉以后,臣子朝见皇上常呼“万岁”,但还不是皇上的专利。汉武帝试图独占“万岁”这一资源,就谎称他巡幸到中岳嵩山时,所有的随从都听见了山神向他高呼万岁,以致敬礼;他向神灵还礼致意,也无不答应。他想强调君权神授,“山呼万岁”由此而来。但此时民间遇到喜庆之事依然有人呼“万岁”,雄才伟略的汉武帝无奈之下也未下令禁止。他晚年的穷兵黩武和巫蛊之祸使其名声陡跌,不得不下罪己诏。不久便驾崩,其时70岁也算得上高寿了。

 

  武则天抢了皇位怕名不正言不顺,有心抬高自己又不便直言。她择日在金銮殿上召集翰林院的学士们出题答对,自出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学士们搜索枯肠,对答了几十句都没有令她满意。有个学士惯于逢迎,忙答: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武则天为之大喜,自此,“万万岁”“三呼万岁”就在朝野间流传开了。

  “万岁”真正由皇帝独享始于宋朝。著名功臣寇准有一次路遇“狂人”,迎着他的马头高呼“万岁”。寇准的政敌向皇上告发了此事,寇准因此由同知枢密院降为青州知州。尔后,再有谁乱呼“万岁”就会遭到杀身之祸。

  明朝以后,等级制更加严格,“万岁爷”之下还有“九千岁”“千岁爷”等称谓。无赖出身的阉党权奸魏忠贤就自称“九千岁”,他利用一帮徒子徒孙在全国遍立生祠,祠中供其塑像,行人经过要行五拜礼,呼九千九百岁。

  “万岁”居万人之上,很不好当。秦始皇既想把权力传万世又想活万岁,多次派人求仙访道也只活了49岁,博浪沙还险遭不测。王莽扶助汉室时,谦恭下士颇有清名,为了维护清誉他甚至逼令误杀了奴婢的小儿子自刎而死。他一当“万岁”就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人杀死。所以,聪明的曹操宁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上孙权劝他做“万岁”的当。他说孙权这小子是要把老夫搁在炉子上烤哇(“是儿欲踞吾著炉上火邪”)!

 

  即使在家族内部,争夺“万岁”也是刀斧相向毫不手软。隋炀帝为争位杀死了父亲和哥哥。唐太宗则射杀了哥哥逼父退位。武则天不惜害死亲生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把剩下的两个儿子也打入了冷宫。宋太祖的弟弟觊觎皇位,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明成祖干脆一把火烧了皇宫,还四处搜寻侄儿的尸身。秦二世、清世宗等兄弟相残更是常态。

  辛亥革命后,“万岁”本应寿终正寝,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后遗症难于消除殆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向袁世凯劝进的行列中就有不少名流学者。后来也有专家学者论证伟人可活到150多岁,亦未如愿。历史上“万岁”活过古稀之年的寥寥无几,好多淡泊名利的学者反倒超过了百岁。

  袁世凯曾特制了一件龙袍,并试穿了两次进行登基演习。因为全国讨袁风潮四起,他当了83天皇帝一直没敢穿龙袍。最后把它送给京剧老生刘鸿声做了戏服,刘穿着它到处演唱“斩黄袍”。

  “万岁”跟龙袍一样被历史赋予了特定用途,已无法回归当初的祝福语面目,只能尘封到历史和戏文之中了。

 

  2018/7/17于上海南箐园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