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从上海兵“不吃大蒜头”谈起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7-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朱亚夫】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近日,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1周年,我们几位上海老兵聚会小酌。点菜时,老班长特地关照服务员:不吃辣,也不要大蒜头。我们听了会心地笑了起来。

  是啊,因为大蒜头,我们几位老兵曾经多少吃过苦头。我想起上海老兵、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刘伦贤中将曾经有过这样的遭遇:“因我当新兵时不吃大蒜头,副连长说:你看,连大蒜头都不敢吃,真是怕苦怕累。你们这些上海兵还能干什么?”为此遭受了不少嘲讽。

  原本“大蒜头”与上海兵,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在我们某些同志的眼中,就是有关系。这里我们且不论籍贯,单以“食性”而论,因为上海兵不喜欢吃大蒜头,就断定“怕苦怕累”,进而推论为“你们这些上海兵还能干什么”,这显然是错误的。刘伦贤中将的参军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他是上海奉贤人,1961年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指挥排长、团作训参谋、南京军区司令部作战参谋、副部长、某军参谋长、某集团军军长、南京军区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后任上海市第十一届、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曾经写过一篇《我在百万大裁军中》的文章,讲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他被任命为由福州、南京两大军区合并后的南京军区首任参谋长,时年刚过41岁。他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了中央军委所下达的任务,“可以这样说,我在经历两大军区的精简整编中认真履行了职责,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我曾经采访过原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邹玉琪中将。他谈起1964年全军大比武时说:“上海兵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有文化,人聪明,肯钻研,军事大比武给了他们用武之地。其中有不少上海兵尖子参加了比武,成为全区全军的‘ 状元’,为家乡争了光。”

  据上海地方志主办的“上海通”网载,上海市籍的将军就有73人!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人民军队中的上海兵不是娇生惯养的“少爷兵”,而是能征善战的人民子弟兵,是共和国的优秀卫士!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与所处地理环境、所受的风俗习惯、文化教养有关,但与人们的道德品格无关。但是曾几何时,在我们某些干部身上,盛行一种论调,什么“不吃大蒜头,不好当头头”,“不吃白酒,不是爷们”,“不辣不革命,不吃辣椒难当官!”等等。应当说喜欢吃某种食物,比如吃大蒜头,或许对身体有益,于养生有利,但决不能上升为这是一个衡量干部好坏、士兵优劣、革命不革命的标准,更不能以个人食性的好恶来评判部属的优劣。因为这既不严肃,更不科学。还是刘伦贤将军说得好:“实践证明,不管来自什么籍贯的战士,只要目标明确、勤劳努力,都是可以为军队建设做一点事的。”

 

  (作者简介:朱,名方波等,上海市人。曾任上海老年总编助理兼副刊部主任、《休天地》杂志主等。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年旅游专业委副主任1970年在《人民日报》首发杂文,2009年以一篇杂谈,促成了一项全市性的“迎世博”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有《杂坛徜徉》《人生想曲》专著十多本)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