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蔡伦的幸运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8-2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提起太监可能人人都不感冒,因为历史上的魏忠贤、李莲英、安德海们彻底糟蹋了这个名声,“公公”基本成了阿谀奉承、打小报告进谗言、玩弄权柄迫害忠良等等的形象大使。

  说起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进皇宫做太监、当宫女不是什么丑事,虽系不得而为之的事情,却也是改变穷人生存条件和命运的一条途径。清朝的安德海就是因为家境贫困才自废武功当了太监,至于他获得慈禧宠信后“一阔脸就变”,则属于个人的道德品质问题了。但是,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公公”中也不乏好人,最杰出的当属汉朝的蔡伦和明朝的郑和。

  蔡伦出生于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市)一个贫苦的铁匠世家。那时的书写材料有竹简、缣帛,虽然也有一部分纸张,但因造价过高很难普及。蔡伦对造纸很感兴趣。他曾经做过许多加工试验,由于从事试验的条件简陋、缺乏财力支撑,都没有获得成功。

  后来,蔡伦为了生计进宫做了太监。他最先在皇宫旁舍嫔妃所居的掖庭当差,几年后提升为出入皇宫、传递诏令的小黄门宦官。公元89年,汉和帝即位升迁他为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的中常侍,公元97年又加官尚方令。尚方令的工作是掌管宫廷手工作坊,监督皇宫御用品的制造。皇宫的作坊政企合一,自给自足的御用品中就有纸张。这一来蔡伦如鱼得水。他在进宫前加工试验造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如今得到皇上的举国之力相助,岂不是如虎添翼。

  自此,蔡伦开始认真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把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等做造纸的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从而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他在传统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用石灰进行碱液蒸煮的工序,使植物纤维分解速度加快,分解分布得更加均匀细致。他还改进完善了切断、捣碎、沤煮、化浆、定型、风干等一整套工艺流程,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书写起来极为方便。

  公元105年,蔡伦将亲自监制的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汉和帝大为赞赏,立即诏令天下朝廷内外使用并推广,植物纤维造纸迅速取代竹简、缣帛,成为广泛的书写材料。9年后,蔡伦被封为龙亭侯,食邑300户,人们称他发明的纸为“蔡侯纸”。后世奉蔡伦为造纸祖师、“纸神”。其造纸术陆续传到朝鲜、越南、日本、阿拉伯及非洲、欧洲,19世纪传入澳洲,日本等国的造纸工人也尊奉他为祖师。

  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来的最佳发明家”中蔡伦上榜。麦克·哈特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上,蔡伦名列第7位。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状态,又从而产生了无数的变化;看来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显赫人物,对人类事业曾经比这些机械的发明施展过更大的威力和影响。”

  蔡伦的成功除了主观努力还幸亏获得了“领导”的信任与重视,得以掌管宫廷手工作坊,从而有了施展个人才智的机会,此外又碰到了识宝的“领导”汉和帝。设若汉和帝因循守旧,认为皇宫无须为降低造纸成本劳神,限制蔡伦随意捣腾,他纵有三头六臂也英雄无用武之地。

  800多年后的毕昇就没有蔡伦的好运气了。他始终是个布衣,没有接触官场的机会,历尽千辛万苦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却没有引起当时“政府领导”的重视,更不要说给他表功封侯了。这一技术来不及推广毕昇就去世了。要不是沈括的《梦溪笔谈》留下记载,说不定毕昇早就湮没无闻了。

  不过,还有比毕昇更惨的,那就是春秋时代的卞和。他好不容易挖到一块宝玉,一片忠心敬献给“领导”,却被不识货的厉王和武王砍掉了双脚。

  嗐!领导领导,何等重要啊!

  2018/8/6于上海南箐园

 

  (作者系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杨东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