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报道的艺术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8-09-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家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近日浏览报纸,看到一个吸人眼球的标题:《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非常高兴!可细看内容,又大跌眼睛,因为此文是关于长春长生生物疫苗案件的报道。

  我的第一反映是,这哪跟哪啊?假疫苗出来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就放到首位啦,无论如何说不通呀!我以为自己老眼昏花,看错了题目,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看了两遍,没错,就是这个标题!我还惊讶地发现,不少省市主要报纸一版都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此报道,都是同样的标题。

  疫苗造假是丧心病狂、丧尽天良、谋财害命、灭绝人性之举,举国震惊,全球关注,百分之百的负能量,可一些报纸居然报成了正能量,让我“百思不得姐”:这些报纸怎么啦?

  “百思”之后,我想到了一个词——报道艺术。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是有生活基础的:疫苗造假被曝光后,领导很重视,立即作了批示,这不是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吗?领导强调要一查到底严肃问责,这不是“放在首位”吗?而疫苗造假不是第一次了,前几年也报道过;假药品则一直存在,领导也多次批示,所以就加上“始终”。

  有了这样的报道艺术,“厉害了!我的新闻媒体”,正能量是正能量,负能量也是正能量,大问题报道成小问题,小问题报道成没问题,责任事故报道成英雄抢险救人,假冒伪劣报道成产品质量独具特色。如此这般,一些媒体上艳阳高照,鸟语花香,莺歌燕舞,凯歌阵阵,“万紫千红总是春”。

  何以如此呢?有人认为,新闻艺术首先缘于官场政绩的需要,“领导的要求就是新闻工作者的第一要务”,“领导满意就是新闻工作的根本要求”。领导需要什么报道,新闻艺术就要发挥什么作用。如果都按真实情况写报道,不是傻子就是疯子。

  洪宪帝制的时候,北京有位记者叫薜大可,表现非常积极,对袁世凯自称“臣记者”,被媒体传为笑谈。帝制还没结束,“臣记者”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只好夹起皮包走人。(摘自《名家讲坛》2018年第8期)

  “臣记者”已经作古,但他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仍在。走进新时代以后,一些刻苦钻研报道艺术,善于把负能量报道为正能量的记者,就得了“臣记者”的真传,将做臣子的本分发扬光大。他们是一些新闻媒体的骨干,获了奖、评上了高级职称,当了先进。

  一中国代表团到德国考察学习,有位官员问德国官员:“请问对于假药,你们是怎么处理的?”对方一脸茫然,两手一摊:“药怎么能有假呢?”

  德国没有假药,不光是德国没有,当今很多国家都没有。在老外们看来,药是治病的、救命的,人命关天,绝对不能造假。如果药品都造假,还能有什么东西是真的?

  我敢肯定,无论真东西假东西,“臣记者”报道起来均得心应手。他可以弄假成真,他善于从鸡蛋中挑出骨头,他能从重大的谋财害命案件中“提炼”出关心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成分,再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让新闻报道全是“满满的正能量”。

  遗憾的是,这样的报道艺术不仅起不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引起了读者的反感,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声誉与公信力。“马屁报道”“胡说八道”“颂扬式抹黑”就是读者的评价。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抽掉了真实的报道艺术还是艺术吗?这样的艺术发人深思:其舞台是如何搭起来的?其人才是如何培养的?其艺术风气是如何形成的?其艺术的土壤是谁在浇水、施肥……

 

  (作者本名许家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杂文家,其杂文著作《台上的风景》获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