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中国科协发布的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比例达到了8.47%。
我国由中国科协开展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始于1992年,迄今这项工作已进行了10次。最初三次的社会调查,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质条件的人均占0.3%。2000年,首次突破1%,之后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2005年的1.60%到2010年的3.27%,再到2015年的6.20%,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的目标任务。2018年这个比例达到了8.47%,又有了新的飞跃。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直接采用国际上普遍承认的通行标准:一、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了解程度;二、公众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三、公众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程度。虽说我国20多年来公民科学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可喜可贺,但倘若作一个横向的比较,咱还得慎重看待,因为同样的比值,美、英、法、日都是我们的两倍以上。
屈指算来,“五四”运动将迎来百年历史。当年,这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公然亮出的两面旗帜,便是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百年来,虽说时局嬗变,但我国民主和科学的走向势不可挡,如今,“德先生”已是气宇轩昂地走进了我国的政治堂奥,而“赛先生”庶几执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牛耳。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所谓“科学精神”,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它一方面能够规范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能渗透到社会公众意识的深层。所以,弘扬科学精神不止是科学工作者的事,它还关乎国家经济,关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须臾不可或缺。科学历来强调“学以致用”,切实依靠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国计民生服务,这乃是“赛先生”的价值所在。
东西方的有识之士都曾预言:21世纪将是激烈竞争的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因素很多,诸如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等,但其中国民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国民素质而言,有体魄的、有心理的、有道德的,也有文化的,而随着历史发展日趋文明,国民的文化素质更显重要。面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高度统一的新世纪,科学素质自然占了文化素养的首位,它似乎成了当代衡量人的最为重要的标尺。因此,全面提高本国国民科学素质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21世纪竞争的主要措施之一。谁轻忽包括国民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联姻关系,谁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当然首先得力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这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长期处于低端水平且提升缓慢的现状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应当看到,时下我国科学知识的通俗化传播远远不够,科学家、科普工作者与公众沟通不在同一频道上,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中梗阻”。这些情形亟需改变,它提醒着未来做好科学普及与传播工作,进而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产业,需要建立一套以人民为中心,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全社会倘若一旦形成了这么一种态势,即对科学不再神秘,同时又对科学秉持一种最基本、最客观的尊重,养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法。那么,公民的科学素质有望不断攀升,科技创新根植于科学素质的沃土中,以持续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为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了“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由此看来,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与“赛先生”结伴而行,将是我国公民的自省认识和自觉行动。
2018.11.25
(作者简介:沈栖,笔名凡夫、聿飞,1951年生,主任编辑,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杂文家,先后出版有杂文集《世相纵论》《明天的废话》《实话直说》《告别“社会病态”说谎》《一个公民的闲话》《无花的蔷薇》《边看边说》《余墨谈屑》。)
编辑:杨东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