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盖棺”也难“论定”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1-0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盖棺”能否“论定”,“论定”之后又能否作数,委实是个问题。

  1142年,宋高宗为与金国议和偏安一隅稳坐皇位,亲自颁旨以“谋反”之罪“赐死”岳飞。主审官何铸向秦桧申明岳飞无罪,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韩世忠质问岳飞有何罪,秦桧回答“莫须有”。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竭力为岳飞辩诬均遭罢免。布衣刘允升上书为岳飞申冤被处死。“盖棺论定”的话语权掌握在皇上之口,“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可怜岳飞一心直捣黄龙洗雪靖康耻,迎回“二圣”“重头收拾旧山河”,没想“二圣”归来高宗的位置朝哪摆?这也确有颠覆皇位之嫌。直到1162年,“二圣”已经屈死异国他乡,宋理宗即位后才为岳飞平反昭雪。日后皇上又换了几茬,才相继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追封为鄂王,后又改谥“忠武”。一个忠臣良将“盖棺”20余年后方才得到了公正的“论定”。

  明朝的袁崇焕更为不幸。他一向戍边有功,令敌军闻风丧胆。1629年,后金兵长驱直入围攻京师,崇祯皇帝惊恐万分,敕令各镇兵马赴京勤王。袁崇焕未得诏令之前,即率兵驰赴勤王,打得敌军死伤甚众被迫后撤。崇祯极为高兴,“温旨褒勉,发帑金犒将士,令尽统帅诸道援军”。败退的皇太极不甘失败,急欲杀死袁崇焕以解心头之恨,遂通过俘获的明朝太监行使反间计。多疑的崇祯竟听信谗言,把袁崇焕当做内奸囚禁入狱。敌军彻底败走后,崇祯心里也明白了袁崇焕实属冤枉,但已有金口玉言在先,岂能轻易更改,只好一错到底将袁崇焕磔于西市。袁崇焕死得极为惨烈,京师百姓确信皇上所言袁崇焕“召敌入京”“献地讲和”,对其恨入骨髓,纷纷“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所谓活剐者是也”。亲睹其惨状的夏复苏说:“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这可以算作举国一致的“盖棺论定”了。

  袁崇焕死后,明朝“边事益无人”,崇祯自毁长城国破身亡。152年以后,清朝乾隆皇帝正式为袁崇焕平反:“昨批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磬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自此,袁崇焕才卸下卖国贼的枷锁,登上了民族英雄的祭坛。

  类似的“盖棺论定”被重新“论定”的还有不少。

  文革中,刘少奇惨遭迫害后的“盖棺论定”是“叛徒、内奸、工贼、卖国贼和头号走资派”;彭德怀屈死以后的“盖棺论定”是“右倾机会主义分子”,还有“里通外国(苏修)”之嫌;寿终正寝的康生则收获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光荣的反修战士”之殊荣。十年浩劫过后,刘少奇、彭德怀等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终获公正评价;佞臣康生则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

  可见,有时“盖棺”之后的“论定”不一定作数,只有历史才能做出公平公正的最后“论定”。有些人物在短时间内难以“论定”,尚需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波涛冲击洗刷,方能大白于天下。

  秦始皇的棺材业已盖上了两千多年,对其功过是非依然争议不休。有人赞他雄才大略、一统华夏,是千古一帝。但夏商周时期,华夏本来就是一统,只不过没有实行中央集权而已。而现代国家中,没有实行中央集权的也为数众多。秦始皇在统一后实施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也确实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受人非议的是他在统一战争中涂炭生灵,虎狼之师所到之处,百姓避之唯恐不及。尤为暴虐的是成千上万的坑杀降卒,惨酷无比。及至万宇归一,他又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加重赋税,频征徭役,令天下苍生苦不堪言。由此,陈胜一个戍卒发难就天下云集响应,让这个庞大帝国短命崩溃了。

  至今对秦始皇的“论定”各执一词:站在帝王的立场上颂其为伟人,黎民这边则骂他是暴君。要给他贴一个好坏标签的确很难,有些功过互为张本,实难厘清,只有留待历史去“盖棺论定”了。

  2019/1/3于洈水河畔

 

  (作者简介: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