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如何传承文化?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1-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栩】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关于文化传承,我个人不止一次表达过观点。在现代化的今天去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做出一些改变,需要去接受新鲜的事物和市场的规则。作为我国电视媒体业龙头老大的中央电视台近些年就一直在尝试。

  201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中韩明星体验类真人秀节目《叮咯咙咚呛》,节目中的中韩两国嘉宾需要分别去拜师学艺,学习京剧、川剧、越剧等传统戏曲。将戏曲文化和娱乐结合,这就是央视理解的在现代化的今天如何去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且不说节目效果如何,至少我看见了改变。然而,节目效果真的不敢恭维,在当时并没有激起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传统戏曲。

  央视没有气馁,在2017年底推出了《国家宝藏》,终于赢得了年轻人的追捧。《国家宝藏》是一档文博探索类节目,如今已经播出到第二季半。在第一季前9期节目中,以故宫博物院为开头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分别筛选出3件国宝级文物,分别请来一位明星嘉宾以舞台剧的方式演艺这件国宝的前世故事,然后引出与这件国宝密切相关的今生故事。例如,在第一季里湖北省博物馆筛选的其中一件国宝是“睡虎地秦墓竹简”。它的前世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秦朝地方小官吏如何守护大秦律例的故事。而今生故事则是请来了公安部门最基层的民警来讲述他们维护中国法律的故事,前后呼应,让观众明白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调是不能动摇的。第二季中云南省博物馆筛选出的“聂耳小提琴”的前世故事让观众知道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聂耳、田汉两位先烈是如何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在今生故事里让观众知道了于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国歌法》是一位老人坚持了10年在政协会上为此提案得来的。节目里的每件国宝都有一个前世故事以及今生故事,千里江山图、大克鼎、皿方罍等国宝的前世今生仿佛在告诉世界,我们华夏儿女在中华大地上能够生存几千年不是没有信仰的,这些传承下来的文化就是我们的信仰。

  说个题外话,我在写此稿的几个小时前,看见一则新闻,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决定将馆藏的唐朝书法家颜真卿真迹、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借于日本展出。依照国家规定,国家一级文物是禁止出境展出的,以《祭侄文稿》的价值估算,应当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院做出如此丧权辱国的决定遭到两岸民众的愤慨是必然的。台北故宫珍藏的文物并不是第一次借于日本展出了,之前也有先例而且下场凄惨。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丁仁先生集三代先人心血、耗费毕生精力编成的《西泠八家印存》在日本展出时丢失。日方以没有负责人为由只赔偿了12万人民币;排于《祭侄文稿》之后、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真迹《寒食帖》借给日本后,日方展出不当,被强光照射导致损坏。这是非常让人难过和愤慨的。

  说回主题,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喜欢什么?是娱乐至上。漫画,动画,游戏等一系列的娱乐方式只是一个载体,利用这个载体能做什么,这就要看创造者的心思了。央视不就做了一次很好的示范么?

  2018年的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三》中有一句台词“有形之物,终将腐朽”。而什么东西不会永远腐朽呢?是文化!以往的国产游戏的主题多和情感挂钩,主角们之间的爱情,亲情都很容易感染玩家们,能感动到玩家们的游戏,爱好剧情的玩家们就会毫不吝啬地给出好评。而《古剑奇谭三》的主题就是“传承”二字。结尾以一本画册作为结束动画,画册第一页画着的是人类文明的初始——燧人氏钻木取火,随后神农种五谷、仓颉造字、造纸术、地动仪……一直到明朝的郑和宝船,华夏文明的历程一幕幕以定格漫画形式出现在眼前比情情爱爱更让人饱含热泪。

  在这个父母辈看待游戏还是视如电子鸦片的时代,在这个父母看待动画还是子供向(指只给儿童观看)的年代,一些创作者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里,融入到动画里。感谢这些坚守信念的创作者!

 

  (王栩,毕业于天津理工大学,现就职于湖北省松滋市杂文学会、松滋市东方书院,任职松滋市杂文学会创作部副部长,“东方乐读”微信公众号编辑部主任,系青年杂文家,其杂文《“佛系”与“丧”》荣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二等奖)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