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尴尬的“名言”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1-1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吉同】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人们耳熟能详,意思是说做大事者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都做不好的人,肯定干不了大事。有的地方还把《“扫一室”与“扫天下”》一文编入了小学语文课本,教育儿童做人做事应从“扫一室”开始。是的,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林肯一生诠释得就很完美。

  林肯出身于社会最低层,他的父亲是个流浪汉,整天四处游荡,饥饿的时侯才去打工,找到什么活就干什么活,甚至干过每小时六分钱报酬的活(哈尔滨出版社、卡耐基著、叶维明译《林肯传》P10,以下只注页数)。他的母亲是个私生女,当时被社会所鄙视,而且儿子才9岁她便去逝了。林肯15岁开始认字,他求学的所有日子加起来,不超过12个月。(P19)。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是极易“不扫一屋”、甚至走向犯罪的。但是,林肯却有着高度的自律意识,有两件事至今读来都让人感动。他酷爱读书,但却买不起书,只好向别人借读。一天,他向雇他挖树桩的雇主借了本《华盛顿传》,谁知半夜来了场暴雨,将小木屋中的书淋湿了,对方让他赔钱,他最后替雇主割了三天草作为赔偿(P20)。1837年3月,林肯来到一个叫春田镇的地方做实习律师。此时,除下随身带的几本法律书外,几乎一贫如洗。不过,一只蓝色的旧袜子里,还装有几枚数额不大的硬币。眼下他太需要钱了,但这几枚硬币却一直没有动,他觉得动了就没了诚信。原来这钱是他之前做邮递员时代收的邮资。后来,邮局来人跟他结账,他交出的钱正是两年前收进来的那几枚,而且一文不差(P46)。林肯以后成为了“扫天下”的巨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正验证了“扫天下”应从 “扫一室”开始的道理。

  “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典出何处没有细考,但估计与东汉名臣陈蕃有关。陈蕃15岁时,曾“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一次,他父亲的一位朋友去看他,见到后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室乎?”(《后汉书.陈蕃传》)。陈蕃日后果然成了一位“扫天下”的英雄。

  扼要介绍一下陈蕃。他通过举孝廉而进入仕途,最后成为朝中重臣。陈蕃所处的桓帝、灵帝时代,天子昏庸,忠奸颠倒;外戚专权,宦官横行;社会动荡,民变蜂起。他“生逢其时”,毫不退却,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迎头阻挡和痛击黑暗与邪恶,将一位忠臣、良臣、直臣的本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不计个人得失,常常冒着极大的风险逆鳞劝谏;他不惧权势,大义凛然迎战朝中奸佞;他视贤为宝,每见忠良受难,都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救助他们;他屡遭贬黜,但愈挫愈奋,从不气馁和灰心,从不向阉恶势力低头,总是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他位高权重,但清正廉洁,在朝野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是朝中阻击黑暗、救助民生、伸张正义、稳定局势的中流砥柱和一面旗帜。桓、灵两朝摇摇欲坠而不倒,正是得益于像陈蕃这样的忠臣良将的苦苦支撑。从扶持社稷这个角度讲,陈蕃确实是一位做大事的人,这又意味着“一室不扫”,同样可以“扫天下”。

  如此两端的例子,还能举出不少,这就令“扫天下”的名言颇为尴尬。何哉?乃因名言是固定死板、一成不变的,而人的个性是多样复杂、丰富多彩的。就像人的面孔一样,世界上很难找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即便双胞胎也罢,至多是很接近而已。人如何发展,发展路上如何要求人、管理人,给人的启示是:切忌从教条出发,死搬硬套削足适履。而应从每个人的个性出发,使之得以充分释放和发挥,让每一双“脚”自由地去选择适应自己的“鞋”。这才是高明、人性、也极易使人成才的办法。

 

  (作者简介:刘吉同,河南省新乡市杂文家,笔名为红河水、云边客)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