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同化、异化与奴化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3-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条瑷珲——腾冲线,它“不仅是人口分界线,也是地理、气候,乃至民族、文化的分界线。”(李陵《茫茫禹迹》)线的东南,36%的土地养96%的人口;西北64%的土地养4%的人口。东南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总令西北的游牧民族垂涎不已。

  最初的华夏并不大,孔子周游列国没有跑出山东、河南。夏朝的疆域仅限于晋南豫西,殷商灭夏把河南、河北整合到一起。西周从陕西入关灭商,长江流域始成开发区,首次实现中华民族大一统。秦朝完成第二次大一统,把版图扩展到沿海,旋即筑起一道万里长城。本想画地为牢,却没挡住五胡乱华、辽金南侵。但成吉思汗横扫欧亚大陆,在中原不仅铩羽而归,反而把蒙、疆、藏一起献给了大中华。满清最后也是带着龙兴之地,入股了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为何没有被武力征服,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秘密就在于文化:中华文化比征服者先进,它是一种强大的软实力,能够将铁熔成水,从骨子里潜移默化外表强大的征服者,将他们同化。元曲杂剧演唱的是汉族故事,乾隆编《四库全书》传承的还是中华文明。不过,此汉族已非起初的彼汉族,中华亦非古华夏。文化的融合促进了中华大家庭的融合。孙中山革命之初借用朱元璋的口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后来幡然醒悟,意识到这个口号恐中日寇肢解中国的诡计,遂改为“五族(汉满蒙回藏)共和”。晚清帝后接受共和理念,和平交班,避免了一场血腥内战。

  中华文化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它是不断吸纳外族文化的长处,逐渐丰富完善的。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虚心学习异族的范例。现在仅看物产,我们的大麦、小麦、豌豆、芝麻、菠菜、茄子、胡萝卜、洋葱、葡萄酒等,均来自西域。马的驯化始于中亚。黄牛、山羊和绵羊亦由西方引进。水牛则来自印度、东南亚。世界上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在西方因教派冲突受迫害后,来到中国便获得了庇护。古丝绸之路既是物产交流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敦煌石窟等遗址便是见证。中华文化的优势正在于海纳百川,不惧异化,不墨守成规固执己见,故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保持先进性。

  遗憾的是,秦始皇首创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统治,致使奴化意识马屁风盛行。小人得势、指鹿为马,奸佞当道、黑白颠倒,太监制度长盛不衰,祸害了两千多年。其间汉唐宋开明一些,尤其是李唐王朝有胡人血统,包容性更强,国家便一度昌盛。自朱明君王一言堂达到顶峰、文字狱猖獗后,国运益发每况愈下。专制奴化思想不止禁锢了普通民众,也波及到君主自身。满清的大臣只知跪拜,溥仪为圆皇帝梦也跪倒在日酋的卵翼下。石敬瑭想当儿皇帝不惜引狼入室认贼作父。他们不过比手下的臣民高出一头,在外族主子面前也是十足的奴才。

  鲁迅先生既反对当外族奴隶,也反对做自家家奴。秦朝一统天下,改分封制的家族姓氏管理为郡县制的地域分层管理,成为一大历史进步。隋朝开科取士,给了寒门子弟跳龙门的希望,适度缓和了阶级冲突,又能广罗人才,也是一大发明。然而他们不把百姓当人,只顾自己享乐,好大喜功,横征暴敛,闹得民不聊生,结果都二世而亡。清朝唯恐“汉人强,满洲亡”,朝廷养兵仅“用以防家贼”,酿成了被列强瓜分的祸端。当慈禧拒绝使用外国汽车、洋枪洋炮放在宫廷当摆设时,满清王朝焉能不束手挨打。

  历史表明,中国不怕西化欧化,只怕唯唯诺诺冥顽不化。中华文化有不少优良传统,理当自信。老子的“无为而治”颇似“小政府、大社会”的民治模式。孔子的“仁”无疑是博爱。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民本思想。可惜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被两千多年的黑暗专制淹没,没有得到发展。欧洲却接连进行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透彻地研究了民权民治民享理论,并不断投入实践。中华文化若能充分发扬优良传统,又能巧借他山之石,何愁不能继续拥有同化他人的优势。

  2019/2/25于上海泰禾园

 

  (作者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