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二十四孝故事新编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4-0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汪强】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且从二十四孝故事中选取三篇并翻译如下: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20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扼咽救父》:杨香,晋朝人。14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由《戏彩娱亲》,我想写这样一个人物:他经常在心里说,尊敬的父亲呀,我天天想你,白天也想你,黑夜也想你。亲爱的母亲呀,我时时想你呀!我吃饭也想你,睡觉时也想你。想你吃得香不香,想你睡得甜不甜。我的父母呀,尽管几年没回家看你们,但我无时不在想你们。再过几年,我会回到你们的身边,整天陪你们说,陪你们玩。

  由《扼咽救父》,想到写这样一个人物;他看到老虎一口一口地咬父亲的肉,但没有去救。他是这样想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我挺身向前,被老虎一并吃了,我就没有后了,我就是不孝。同时,我是父亲惟一的儿子,我被吃了,父亲也就无后了,父亲也就不孝。我能让父亲也成为不孝之人吗?他还暗暗发誓,我一定要打死这只老虎为父亲报仇。如果我死了,谁来为父亲报仇呢?我若不能为父亲报仇,还能算一个人吗?父亲不是白白将我养大了吗?

  由《卧冰求鲤》,我想到写这样一个人物:看到邻居家吃鱼,他就想,总有一天,我也要让父亲吃上鱼。如果鱼不大,只有一条,我就让父亲吃,我不吃。无论他怎么要我吃,我都坚决不吃。看到邻居家吃肉,他就想,父亲已经几个月没有闻到肉味了,我得想办法让他开一下子荤。买得少,就让他吃,我不动筷子。无论他怎么说,我都坚决不动筷子。哪怕他将肉放到我碗里,我也不吃,我送到他碗里。

  相信读者已经明白了二十四孝原故事与我新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原故事中的人物为父母尽孝,总要为父母做点事情,让父母得到点什么,或可让父母开怀一笑,或可免除父母的苦痛,或可让父母过上满意的生活;而我笔下的人物尽孝,只需要在心里想就行了。想得越多越孝。想得越好越孝。想让父母能正常吃好的比想让父母正常吃上饭的要孝,想父母吃饱自己也吃饱的没有宁愿自己饿死也要让父母吃饱的要孝。

  有人会说,一个让父母饿死的人,能因为他想得好而说他是孝的吗?是的,我说能,因为古人早就说过“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你听听,看一个人孝与不孝,要看心,不看迹,看他想了什么,不看他做了什么。为父母想得好,不就是心好吗?对父母的心好,不就是孝吗?

  若问,为什么论心而不论迹?古人说得很明白:“论迹穷人无孝子。”这话说得太绝对了,而换个说法肯定没问题,那就是“论迹世上少孝子”。孝子少当然不是好事,我们希望孝子越多越好,因为孝子多说明我们很文明。怎样才能让孝子多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论心而不论迹。有些人论迹大逆不道的,论心却可为孝子楷模。真是标准一变,孝子辈出。

 

  (作者系首届全国鲁迅杂文奖银奖获得者,其获奖作品为《麻雀为何要自由》)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