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古人的广告效应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5-1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4月底,我到莆田市参加全国各地杂文学会第33届年会。会后,东道主安排我们游览九鲤湖景区和南少林寺。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穿行,可见满山的枇杷林。遥看一片片白色的星星点点,仿佛一群群白鹤栖息在青翠的树梢之上。导游说那是罩在枇杷果上的锡箔袋,莆田气温高常年无雪,春节前后枇杷挂果,笼罩的锡箔袋如同漫山遍野覆盖上了一层白雪。它的功能一是防鸟啄果实,二免雨淋烂果,三可以避开治虫的农药。莆田的果农培育枇杷可谓精心之至。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的枇杷果然爽口,肉多味甜,回味绵长。莆田枇杷品种多,是莆田的四大名果之一,最大的单果重170多克,为中国之最大。早熟与晚熟相隔时间长,每年鲜果上市时间达4个来月。其主产区常太镇号称“中国枇杷第一乡”。

  导游告诉我们莆田的荔枝更有名。据北宋名臣蔡襄修撰的《荔枝谱》介绍:岭南和巴蜀的荔枝“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真荔枝以“兴化军(莆田的古名)最为奇特”。“荔枝以甘为味,虽百千树莫有同者。过甘与淡,失味之中,唯陈紫之于色香味自拔其类,此所以为天下第一也。”陈紫之下,还有周家红、龙牙、水荔枝等数十个品种。

  我向来只记得苏东坡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满以为岭南惠州的荔枝最好,哪知道兴化的荔枝更好。蔡襄虽为家乡撰写了《荔枝谱》,但他仅为纪实,其文名也远不如苏轼。当年宋哲宗若把坡翁贬谪到兴化,他一定慨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兴化人”了。古时候传媒落后信息闭塞,坡翁足迹未至之处甚多。我们无权苛求他,毕竟他平生品尝的荔枝中,就算岭南的为佳了。他流放到黄州时,把个红烧肥肉也炒成了香喷喷的“东坡肉”,名人的广告效应真不可小觑。

  曹操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推出了杜康酒。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捧红了山西的杏花村。陶潜的《桃花源记》,开发出了武陵源。王勃写一篇序,炒热了滕王阁。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抬高了鹳雀楼。崔颢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留下了黄鹤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让岳阳楼“后天下之乐而乐”——游客成群了。

  古时的名人做广告乃无意为之,实话实说,为的不是钱,道出的是心声。现在一些商家为了推销自家商品,不惜重金聘请忸怩作态的女星或道貌岸然的“名人”当吹鼓手。这些人只要给的广告费丰厚,把自己未曾用过的化妆品,没有穿过的衣服,乃至完全不知就里的食品、药品,都能够吹到天上去。他们的钱包越鼓越大,全然不顾被误导的消费者中出了多少怪病患者、大头娃娃……

  此类“名人”“名”倒不怎么大,因而他们认钱不认理,乱开黄腔不惜名。其实,“名”须靠自身经营积累。苏东坡屡遭放逐,人家心中无愧、豁达洒脱,走到哪里都受欢迎,他说话别人都相信。如今为钱说谎的“名人”无疑自污其名,你吹得天花乱坠又有多少人信。你做广告,只有像曹操、苏轼们一样,自个儿率先吃、率先喝、率先穿、率先用,我们老百姓才敢跟进。即便是瘦肉精、转基因,只要你们以身示范,我们也认栽。你自己不爱不要的东西,只哄我们上当,恐怕越来越不容易。你们的名声也只会越来越臭。

 

  2019/5/1于上海泰禾园

 

  (作者简介: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刘项还是要读书》获第四届“克权杂文奖”一等奖,杂文《贪腐的起点》获第三届“克权杂文奖”三等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