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于谦冤案祸后世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8-1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公认的明朝第一大忠臣于谦,人生很悲催。他任江西巡抚,平反冤狱数百起,颂声满道。32岁即被越级升任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1446年,于谦进京奏事。有人劝他随大流给弄权的太监王振送点礼,他甩了甩两只袖子笑答:“只有清风。”并赋《入京》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王振大为不满,遂指使党羽罗织罪名将他“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听说于谦被判死刑,群民共愤,“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1449年,瓦剌犯境,明英宗受王振怂恿,率20万精兵御驾亲征。土木之变几近全军覆没,文官武将死伤近百人,英宗亦被俘。瓦剌大军趁胜直捣京师,京城“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留京监国的郕王召群臣讨论战守方略,侍讲徐有贞建议迁都南京。主持兵部工作的于谦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郕王于此坚定了守城决心,擢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筹划京师防御。于谦旋调各地兵马来京,“分遣诸将,率师22万,列阵九门外”,亲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

  此时,大臣们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请立郕王,郕王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郕王才即帝位为代宗,追哥哥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主帅也先满以为明朝群龙无首可一举攻下,看到明军严阵以待,便以英宗为筹码,要明朝用巨额贡物赎回。代宗没答应,也先更加沮丧,被于谦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逃。英宗被囚一年已失去利用价值,还要管吃管喝。也先想不如放回去让他们兄弟阋于墙,便要明朝派人来接驾。代宗即位时曾允诺英宗回来就归还皇位,如今尝到主宰一切的至尊甜头,觉得江山是自己保住的,按照“打江山坐江山”的惯例,继续坐位也名正言顺,怎乐意迎回英宗。于谦劝他:“帝位已定,不会再有更改,只是从情理上应该赶快把他接回来。”代宗这才派使者去迎驾。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英宗回来后的确是个烫手的山芋。代宗碍于以往兄弟情深,又怕遭人非议,只好把哥哥当太上皇供奉。好吃好喝好玩的软禁,于平头百姓是莫大的幸福。但行动不自由,又不能染指权力,一个威风了14年的皇帝岂能当金丝雀。他还年富力强,哪安于像唐高祖湮没无闻地了此残生。

  朝中曾提议迁都的徐有贞、违犯军法被于谦求情免于削职的石亨、不得势的内侍曹吉祥等一直嫉恨于谦。1457年正月,他们趁代宗病重发动政变,迎接英宗复位,把于谦逮捕入狱判处死刑。英宗外战外行,内战挺内行,复辟后即害死护国8年的弟弟,还不承认他是皇帝,不准进皇陵,仅以“王”的身份葬于别处。

  保大明天下迎回英宗,于谦居功至伟。当年南宋迁都丢了半壁江山,“迎回二圣”叫得震天响,徽、钦二帝还是客死异邦。英宗觉得于谦有功于国,不忍加害。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复辟要有合法性,只好狠心下杀手。几年后,大臣李贤向英宗点破此事:代宗病重且无子,帝位迟早会归您,徐、石、曹政变实为自己谋私利。英宗猛省,不久即将徐有贞打回原籍、石亨入狱、曹吉祥处死。但事后不肯认错,直至他儿子宪宗继位才昭告全国:于谦“当国家之多难,保社稷以无虞;惟公道而自持,为机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于谦方得洗雪沉冤。

  于谦为人刚直忠厚,只重社稷,却不明白朱家兄弟更看重龙椅。他没考虑个人的进退,奸佞则借此翻盘,君子哪里斗得过小人。他忧国忘身,从不言功、不敛财,英宗也感叹他“死无余赀”。于谦如其《吟石灰》“粉骨碎身浑不怕”,却并非“只留清白在人间”,其冤案的负面效应遗患无穷——后来的明朝官吏吸取教训,只看皇上脸色行事,不惜与宦官朋比为奸,贪腐成风,连徐阶、张居正这些股肱之臣也未能免俗。

 

  2019/7/14于上海泰禾园

 

  (作者简介: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三次获得“克权杂文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