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犹大有人在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09-0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迂夫子】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杨玄感起兵反隋失败后,杨广说,“杨玄感振臂一呼,竟然就有十万人响应,可见天下人不能太多,多了就会相聚作乱。不把这些人全部杀掉,怎么来惩戒后人?”于是,下令追查杨玄感的同党,杀了三万多人,据说三万人中有三分之二是冤死鬼。不但追杀杨玄感的同党,就连玄感开仓赈济过的百姓,也不放过,一律坑杀。后来到了东都洛阳,杨广环视洛阳大街,但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常,就对身边的侍臣说:“犹大有人在!” (《古今笑》)

  “犹大有人在”即“还是大有人在啊”!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杀的还是少了”。你敢反叛,我就杀人,反叛越多,杀的越多,看你还敢反叛?这是独夫杨广的杀人逻辑。他不反省自己的荒淫奢靡、残暴统治,只一味地杀杀杀,杀到最后,自然真就成了孤家寡人,“独民国”国君的下场可想而知。

  中国自古就有“人多力量大”的说法,历朝历代统治者无不把人口增多作为政绩。比如《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梁惠王向孟子诉说,对这个国家,他已经尽了最大心思了,“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邻国国君没有他用心,自己国家的人口没见增多,邻国的人口也没见减少呢?梁惠王与邻国衡量,既没提GDP,也没谈CPI等大数据,只谈了一条“民不加多”,可见人口增加在古代统治者的眼里多么重要。

  难道杨广不知道人多力量大的好处?他兴师动众修运河、大修土木造离宫、频繁发动战争……哪一桩哪一件离得了人多?其实,杨广不是嫌人多,而是怕人多“相聚为盗”。说到底,杨广怕的是暴民多,至于顺民,自然多多益善。大兴土木、征战杀伐哪一样少得了顺民?只是顺民不可能永远像小绵羊一样温顺驯良,统治者役民如役牛马,顺民一旦活不下去,自然而然就会做“暴民”。就像当年陈胜吴广,谪戍渔阳,失期当斩,戍边也是死,造反也是死,“等死,死国可乎?”,直接就造反了!

  暴君对待“暴民”的解决办法只一个“杀”字,但是老百姓是杀不完的,即使真能杀得完,你又给谁做皇帝去?既然“君视民如草芥”,那么自然“民视君如寇仇”,彼此只能相恨相杀。千千万万的顺民,一旦觉悟,揭竿而起,斩木为兵,自然会成摧枯拉朽之势,陷统治者于汪洋大海之中。所以,杨广的血腥屠杀政策,不但没有吓住“暴民”,反而更加激起了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杨玄感失败了,翟让、窦建德、杜伏威、林仕弘等人领导的反抗军,却成星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杨广其实很聪明,唐代史学家朱敬则评价他:“彼炀帝者,聪明多智,广学博闻。”在农民起义轰轰烈烈的时候,杨广“始引镜自照,曰:‘好头颈,谁当斫之!’”他能预感到自己的下场,缘何仍残忍嗜杀呢?《北史》有一句话,颇耐人寻味。“近臣互相掩蔽,皆隐贼数,不以实对。”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杨广身边的臣子却互相遮掩,隐瞒造反的人数,不跟杨广说实话。所以,没有谏诤之臣说实话,他又听不进忠言,只一味地荒淫奢侈,残暴百姓,最终落得个被缢杀的悲惨下场,也是理所应当。

  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就是给统治者的忠言:得到老百姓的拥戴,你就可以做君王,不把老百姓当回事,老百姓就会造你的反!古往今来,成功的统治者莫不在实践着这句话。李世民相信“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才会从谏如流,爱惜百姓,使其休养生息,最终实现了“贞观之治”,为大唐奠定了盛世基础。据史料记载,李世民统治的23年间(贞观二年到永徽三年),人口由原来的290万户达到380万户,国运民力可谓盛极一时。只是,有如此人口规模,我们遍览记载唐史之书,竟没见到为政者说“犹大有人在”的奇葩之语,岂不怪哉!

 

  (作者简介:迂夫子,男,70后,本名高自发,曾用笔名高天。祖籍山东,现居辽宁。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杂文学会理事。职业教书,业余码字。文章散见于《杂文月刊》《杂文选刊》《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岁月》《小说月刊》《读者》《青年文摘》等纸媒。有杂文、小说多次收入年度杂文、小说选集,多篇小说选入中高考语文试卷或模拟卷)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