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法门寺的“告状石”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0-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牟力钧】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提起法门寺,人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释迦摩尼真身舍利、宝塔地宫出土的2499件大唐国宝及“世界第九大奇迹”、“世界佛教朝拜中心”等响亮名号。而法门寺大殿外摆放的一块青石,却很少被人提及。这块看似普通、上面留有两个浅窝的石头,却是佛指舍利重现人间前法门寺在民间享有盛誉的一个重要明证。

  明朝正德年间,法门寺南的眉邬县发生了一起离奇命案,一对夫妇惨死在甥女的房中,且女尸没了头颅。眉邬县令赵廉刚愎自用,态度粗蛮,未做深入调查,便将孙玉娇和傅朋双双收监,后又将兴儿的姐姐宋巧娇关入大牢。宋巧娇能言善辩、胆识过人,通过与孙玉娇等人的接触,逐渐理清了案情脉络,成功推断出杀人凶犯刘彪,后又赶到法门寺,冒死在去法门寺降香的太后驾前告下御状,才使这起无头命案大于白天下,为孙傅等人洗刷了冤屈,使穷凶极恶之徒得以惩治。

  该起命案,正史中虽无记载,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并被好事者编成戏剧四处传唱,《法门寺》《拾玉镯》《宋巧娇告状》等与之相关的剧目至今还在全国各剧种中常演不衰。法门寺内保留的那块青石,据说上面就有宋巧娇拦驾告状时跪过的印迹,故被后人称为“告状石”。此说虽然虚妄,却进一步印证了民间百姓对宋巧娇聪明胆识的崇敬和喜爱。

  戏曲中的宋巧娇告状,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结构紧凑合理,极富传奇色彩,善恶有报的结局更是让人感觉快慰。但现实中宋巧娇的经历是否这么充满戏剧色彩就不得而知了。试想,如果老太后不去法门寺降香,宋巧娇又该去何处鸣冤?如果法门寺警备森严,她又怎能面见太后?如果九千岁喝令“推出去砍了”时,太后未能及时阻拦,她岂不枉送了性命?如果太后老佛爷对她的冤情故事毫无兴致,整个剧情又该如何发展?

  眉邬县令赵廉的为官理念和工作方法,更是发人深省。初至案发现场,见出身低微的孙玉娇容貌出众、手戴玉镯,便想当然地认为孙玉娇行为不端,必定是奸情败露后串通奸夫杀人灭口;当得知孙傅二人并不熟识,马上又怀疑是兴儿贪恋孙氏美色,强奸未遂后杀人盗物外逃。其推断不可谓不合情理,却与真相相去甚远。对乡民,赵县令更是傲慢蛮横,动辙破口大骂、扬手便打,甚至大动酷刑,无故将人收监,其封建官僚的霸道作风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如果不是宋巧娇越级告状、指出破绽,草菅人命、放纵凶犯势必在所难免。即便在上司的责骂下查明了真相,他也只是感叹自己为官的不易,却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究竟错在了哪里。

  这不由使我想起近年来广受关注的聂树斌、呼格吉勒图案件。虽然发生在当代,且有众多宋巧娇式的人物在为之叫屈鸣冤,却依然改变不了这些人身陷囹圄、屈死九泉的命运,其遭际、结局令人不禁愕然叹惋。

  当今的办案手段,相对于赵廉时代不知先进了多少倍,却依然免不了出现冤假错案。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发展,如果没有爱民如子、惜民如玉的意识,没有敬畏法律、尊重人权的观念,依然不过是封建官僚式的糊涂老爷赵廉,万般无奈的老百姓,依然只能寄希望于降香的太后或者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宋巧娇告状的事故,曾使法门寺名声大噪。那块据说留有宋巧娇膝盖印记的青石,虽然附会,却象征着民间的疾苦,代表着百姓的呼声。希望法门寺在香烟氤氲中能永久保留着这块“告状石”,继续发挥它对法治的警示作用,希望宋巧娇拦驾告状的事情不再发生。

 

  (作者简介:牟力钧,男,河北青县东环路102#巨龙钢管有限公司)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