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秦国称雄的主要原因探析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19-11-3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许家祥】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近读战国史料,看到学者们论及“秦王扫六合”的原因,有“地利说”“变法说”“军制说”“外交说”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以为,这些都是秦国崛起并最后称雄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秦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秦惠王用张仪之际,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秦昭王得范睢,作废穰候、逐华阳、强公室……

  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军事角逐背后,还有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人才之战。开战之初,六国阵容庞大,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皆人中豪杰。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昭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可谓人才济济。后来,秦孝公发布著名的《求贤令》,公告天下:“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王公然向天下人才表态:给您国家股份!为了“领取股份”,许多旷世奇才纷纷进入秦国,使秦一举成为第一号强国。秦国发动统一中国的战争时,与六国的人才实力也发生了逆转。上述四君子及六国之士已成“过去时”,新一代杰出人才奇缺。而秦国呢,卧虎藏龙,领军人才层出不穷:相国有吕不韦、李斯,谋略有尉缭,外交有顿弱、姚贾,工事有郑国。特别是在将领方面,继司马错、白起之后,有王翦、王贲、蒙恬、杨端和、辛胜、蒙武、章邯等,这是名副其实的梦之队。如此阵容,天下英雄谁敌手?没有!

  秦国之所以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因为其在人才争夺战中的政策、方略等都有其独到之处。

  实事求是地说,其他六国也重视人才,在搅才聚才上也做了许多工作。但可惜不少国家喜欢“人才秀”,大讲重视人才的伟大意义,大搞声势浩大的“面子工程”,以伪尚贤,供着一群名士在博士馆高谈阔论,却始终不腾出关键位置重用他们,不给他们发挥才干的平台。而秦国没有制定人才战略规划,没有长篇大论的人才理论,也不召开全国人才会议,只是出台了清晰管用的人才措施,实行海纳百川的聚才举措,数代君王长期让外国大才担任相国等重要职务。从秦惠文王四年秦国设立丞相开始,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有24人担任过丞相,其中16人是客卿;从秦穆公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军对外作战约130次,除去国君亲自率兵和没有记载的情况外,留下统帅名字的80次战争中,任命客卿为主将多达56次。特别是秦始皇时代,三公九卿绝大部分是外国人。对功勋卓著的客卿,秦国慷慨地赠予其“股份”:商鞅获封地15邑,号商君;张仪获封地5邑,号武信君;吕不韦得到了河南10万户,封文信侯。秦国对人才的放手任用和信任有加,将空谈人才治国的其他国家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唯才是举”是秦国选才用才中最核心的一条,其用人标准非常简练,只有五个字,那就是秦孝公《求贤令》中提出的能否“出奇计强秦”。能者居之,无能者去之。能“强秦”的,不管你是客卿还是土著,也不管你爸是不是李刚,是猴给一棵树,是虎给一座山。不能“强秦”的,不管你出身什么豪门,无论你是什么头衔的专家,一律靠边站。才华横溢的李斯是楚国人,楚国任用官职的传统是“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也”。在这样的用人环境中,李斯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当一个到“仓库里看老鼠”的官。可到了秦国,在讲究能力公平竞争的环境里,李斯如鱼得水,沿着外来精英传统的上升路线 “客——舍人——客卿——相”一步一步上升,实现了“升职、加薪、大展才华、出人头地”的伟大理想。

  为了保证选才用才的公平公开公正,秦国注重“党风政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聚才风气。选拔人才出以公心,搞五湖四海,不拉帮结派,不编织关系网,不搞小圈子,不看是不是自己人,不看听不听话,更不允许买官卖官,严惩“又跑又送,提拔重用”和利用职权搞腐败的贪官污吏。不管是谁,谁腐败收拾谁。吕不韦是卫国人,因才华出众被秦国重用,位居相国,执政时曾主持编纂《吕氏春秋》,组织攻取周、赵、卫,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但他身居高位后搞起了腐败,与太后私通,还“私家养士”,搞小圈子。又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吕不韦因此而成为秦国高官要员们廉洁自律的反面教员。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秦国在人才工作中知错就改,有错必纠。秦王说的话、做的事,如果错了,他会闻过则喜,群臣们尽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脾气暴躁的秦始皇,在得知韩国选派著名水工郑国入秦是阴谋时,听从了宗室大臣的建议,要把所有外国人全部赶出秦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他说:“我听说群臣议论逐客,这是错误的。从前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请来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迎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支。秦穆公任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国,称霸西戎……”秦王很快冷静下来,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李斯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秦国的人才工作经历了一场风波后,又戏剧性地回到了聚天下英才的轨道上来。

  由于秦国真正重视人才,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不问出身、不问学历、不问资历。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其他六国的人才纷纷“用脚投票”,从四面八方赶往秦国,使秦国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群,有了高耸如云的人才金字塔,可谓星光灿烂,猛将如云,无论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其他六国都难以望其项背。商鞅、李斯等皆治国理政之奇才,白起、王翦、蒙恬等则是名副其实的“战神”。白起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秦战胜攻取者70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也”。王翦“少而好兵”“始皇师之”。他率兵伐赵、攻楚、灭燕,所向披靡,打赢了秦国灭亡六国的一系列关键战役。蒙恬是大秦帝国最优秀的年轻统帅,用兵机动灵活,出其不意,在抗击匈奴的重大战役中,以炉火纯青的侧击、伏击等战术,击败了强悍的匈奴军队,展现了以步兵为主战胜骑兵的精妙战争艺术。

  “你给我一个舞台,我还你一个精彩。”秦国给予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国家股份”,人才给予秦国丰厚的回报——统一中国。

  纵览古今兴亡局,尽在朝中得人才。人才是立国之本,治国之要。人才强 ,国家强;人才兴,国运兴。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国家腾飞的基础。春秋战国的历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对人才的争夺。战国七雄之争,说到底是人才之争,人才是争霸天下最重要的资本,得人才者得天下。“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世界上最重要的财富不是黄金、钻石,而是人才。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浪费,是人才浪费。

  当今地球村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之争,谁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简介:许家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教授,杂文家,其杂文著作《台上的风景》获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