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自行车大国的桂冠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1-2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唐汇寅】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上世纪60年代,自行车大国的桂冠属于中国。有一张照片为我们确立了形象:天安门前长安街上,拂晓赶去上班的人们蹬着自行车,汇成了奔流不息的滚滚洪流。照片上满天朝霞色彩斑斓,自行车大军的勃勃生气风传到全世界。那时城市青年结婚的优质资产配置是三转一听(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在小地方自行车更是奢侈品,有钱还得凭票才能买到手。余华在小说《兄弟》中说一个县一年才分到3辆永久牌自行车,县人武部长还得找五金公司开后门。小说虽有夸张,但永久、凤凰、飞鸽等名牌自行车的确很难买到。其时县级机关也只配备自行车,地厅级领导方能坐上帆布吉普小汽车。

  当时的发达国家正在为城市交通拥堵犯愁。我们的画报登载过多幅巴黎等都市汽车挤满大街寸步难移的照片。我们的脑子也灌了水,还幸灾乐祸地看着人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窘态。后来,他们增加地铁、修建高架路,用立体交通逐步缓解了拥堵问题。

  我们也告别昨天,找到了新的前进方向。富起来的中国人争相购买小汽车,有的一家买几辆,上班只隔一两站路也非要开车去。乡镇与科局的公车都换成了小轿车,而且还相互攀比品牌。好些农家也购置了摩托和农用汽车,自行车基本进入了历史陈列馆,自行车修理铺也纷纷关门倒闭。遍及各地的大城市病接踵而至,不断地修筑地铁、高架路也难以根治拥堵。上世纪末我在北京市区去首都机场的几公里高速路上,乘车竟蜗行了一个多小时。近几年节假日期间,小车从高速公路上一直堵到了农村的集市街道。

  不过,自行车在我们的一个友好邻邦仍是奢侈品,因为他们还徘徊在昨天的老路上没有穿越出来。但他们人穷志不穷,自行车在首都有碍观瞻,他们怕外国人嘲笑干脆禁止在市区行驶,首都之外的民众则惜如珍宝了。

  真正的有钱人不露富,反倒认为自行车是个好东西。

  荷兰是标准的弹丸小国,17世纪时人口只有150万,国土面积41543平方公里,还是一片饱受海潮冲击的沼泽地带。但他们凭借一刀就收拾完鲱鱼的技巧起家,继而制造出载货量大、售价低廉的船舶当上了“海上马车夫”,接着创办了全世界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和第一个股票交易所,由此称霸世界贸易数十年,成了第一个崛起的资本主义大国。如今的荷兰却抢走了自行车大国的桂冠。他们的城乡道路上自行车络绎不绝,田野里还有骑车兜风的。海港阿姆斯特丹如同威尼斯一样,市内河渠密布,游艇往来如织。大街上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交叉行驶。居民的门口大多停有小轿车,但使用频率不高。更为靓丽的风景是火车站旁边一座停放自行车的大楼,楼层很多,上上下下密密麻麻地停满了自行车。他们的首相马克·吕特上下班乃至去皇宫谒见国王,全是骑自行车。这位首相不爱面子,竟敝帚自珍地给自行车上了一把锁。

  网上还有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骑自行车买菜、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骑车接送孩子上学的照片。他们没有特权,日子得算计着过,加之骑自行车锻炼身体、节省燃料还绿色环保,与平民打成一片也无损颜面,何乐而不为。

  我们的官员出行都要屁股冒烟,连最底层的办事员下乡也一色的摩托化,骑自行车的恐怕万里挑一都罕见了。听说火箭专家钱学森先生不太认可大力发展汽车产业。他的意见不无道理,火箭飞得远必须速度快,一泡尿远有必要坐汽车跑那么快吗。我国的中东部人多地少,建停车场的压力都不小。摩托与汽车引发的安全事故也与日俱增。机动车污染大,除去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扬尘,制造使用的钢铁、能源也是巨大的污染源。

  我国的能源并不富裕,这些油老虎已经快要成为社会公害。前几年喧嚣一时的共享单车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惜我们的国民素质和配套政策没有跟上去。要保证可持续发展,留住绿水青山和蓝天,恐怕还得让荷兰抢走的桂冠完璧归赵,还给自行车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2019/11/27于富春江畔)

 

  (作者简介:唐汇寅,男,生于1950年,大专文化。湖北省杂文学会会员、松滋市杂文学会顾问,其杂文三次获得“克权杂文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