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包公的“黑”与“廉”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3-1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刘家云】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看过不少包公戏,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他那张抹面无情的脸。舞台上的包公无一例外地以一张黑脸展示给观众;历史上的包拯亦因铁面无私,有“包黑子”“黑包公”和“包青天”之美称。

  近日在某杂志发表了一篇有关廉政类的文章,编辑特地为此文配了一幅“廉”字题图。远看,这个变体美术字,活脱脱就是舞台上头戴官帽、留着长胡子的包公头像。

  我真佩服这幅题图的原创作者,他居然用一个变体“廉”字,勾勒出了包公这个舞台形象来。且让人一看,就联想到他的“黑”——铁面无私,执法如山。

  包拯所处的北宋王朝,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民不聊生。针对这种国困民穷现状,包拯以谏官身份,曾多次向宋仁宗力谏削减冗员,罢免庸官,辨别朋党,区分忠奸;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体察下情,听取民意,广纳谏言,试图通过改革来达到富国强民之目的。其谏言基本上被宋仁宗采纳。

  他平生最恨贪官污吏,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只要在其位不谋其政,或乱谋其政,触犯了律法,危害了百姓,他就敢“举劾不避乎权势,犯颜不畏乎逆鳞”,一追到底。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的伯父。此人无德又无才,却凭借裙带关系,历任主管国家财税的三司使等要职。因其管理不善,致使百姓负担加重,国库枯竭。可仁宗居然还呵护着他,其他官吏敢怒不敢言。只有包拯疾恶如仇,锲而不舍,三弹张尧佐,令一心想保张的仁宗也无可奈何,最后不得不免去张的职务。

  包拯执法严明,从来就是认法认理不认人。他曾经亲手办理过不少案件,审清过不少冤案,在百姓中有口皆碑。

  王逵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他任荆湖南路转运使时,竟非法预征数十年的徭役,且限令百姓折抵现金,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有的甚至揭竿反抗。一些州县小官稍不从命,他就施以酷刑,被其迫害致死者不计其数。他还制造冤案,使受株连者达五六百人。包拯得知后,披肝沥胆,舍命直谏,一连向仁宗递交七道奏折,最终使王逵得以查处,这宗惊天冤案得以昭雪。

  包拯常说:“廉者,民之本也;贪者,民之贼也。”他的“黑”正是建立在“廉”的基础之上,因为自身清廉,一尘不染,无欲则刚的他才敢于铁面无私,底气十足地执法如山。所以,民谚有云:“关节不到,自有阎罗老包。”

  他不管在什么地方为官,始终能做到清正廉洁,一身正气,拒腐蚀,永不沾。他任端州知州,当地所产的端砚乃朝廷供品。可酷爱书法、为当地群众做过不少好事的他,任职期满后,居然不带一砚归。

  他去世时,给子孙留下的不是什么遗产,而是规定子孙若为官,则不准“犯赃滥”,否则不准回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坟的遗训,并让家人将这些遗训刻在石牌上,“以昭后世”。

  合肥包公祠有这样一副楹联:“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停车肃遗像,几人得并姓名尊。”包拯将“黑”与“廉”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自己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

 

  (作者单位:湖北省大冶市检察院,系杂文家,其杂文《笼中鼠》获全国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