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创新与创伤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3-1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陶武成】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近日,围绕民间医生李跃华运用自创“苯酚穴位注射法”治疗新冠肺炎及其对此的调查处理之事,网络、微信朋友圈炒得沸沸扬扬。笔者以为,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行为都是“创新”,只不过创新的内涵与价值大相径庭!一为人民大众迫切需要的抗疫疗法的重大创新;一为创新者的无形杀手,即使杀不死创新者,也给予其重大创伤!或许,二者对立统一,相反相成,有可能在舆情的催化下,产生化学反应,聚成合力,在抗疫之战中显神威,进而推动医疗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给人类带来福祉!

  依据湖北省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管局2020年2月26日的调查报告,透过现象看本质,李跃华自创的“苯酚穴位注射法”,应该称得上是经典的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案例——运用中医经络穴位原理将西药注射在相应穴位,产生了单纯穴位针刺或单纯西药注射望尘莫及的抗疫疗效。当然,最终结论,有待新的调查组客观、全面、公正的调查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才能盼来令人信服的权威发布。仅就调查报告反映的调查方式与程序来看,笔者以为调查组的调查方式也算一种“创新”,乃是因为调查组打破了客观、公正、全面调查的常规,仅仅只调查了李跃华的《医师执业资格证》和《行医执照》是否合规合法,报告中没有告知公众是否调查了李跃华治疗过的患者,患者是否新冠病毒感染者,治疗效果如何,收费多少等等。报告唯一说明的是某副厅长一家三口接受李跃华救治的事例,突出显示收费2200元,不是李跃华所说的400元,以此证明李跃华在收费标准上撒谎、行骗。殊不知,正规医院救治一个新冠肺炎重症者所需的费用多达40万元。仅此一例,也让公众从中获知了李跃华的创新疗法确有疗效,且其收费与正规医院的收费根本不成比例。这恐怕是调查组这种“创新”调查方式所产生的始料未及意想不到的效果……

  试问:为什么要调查?调查的初衷是什么?这种只重行医资格的合法性,而忽略治疗效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的调查方式与程序,是否将调查的内容与目的本末倒置?或者根本不顾调查的实质内容?即使是司法案件的调查审理,也要讲求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没有程序的正义作前提,何来的实体正义?不去全面调查被救治过的患者,怎么知道确切的疗效和治愈率?没有这些基本的事实与数据,仅凭政府的所谓权威就能服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该调查组不去调查人民群众关注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这样做,是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况且,对李跃华的《医师资格证》和《医疗机构执业证》的考试、审批、年检的相关规定、规则,是否科学、合理,是否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是否需要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是否有利于振兴中医药等等姑且不论,更不谈这种“创新”的调查方式背后,是否有医管部门由西医和“中医黑”把持,甚或有利益链条的牵扯使然(没有证据,不敢妄言)。仅就这种调查的“创新”方式,就给了创新者极大的创伤!如果李跃华们祖传或自创的“独门绝技”,在抗疫之战中确有优于正规医院现代医学之处,实实在在能起死回生,却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反而受到处罚与禁锢,难道不是对创新者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一再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此这般,谁还敢创新?这种调查方式与程序的“创新”,不仅仅创伤了创新者,更是创伤了政府的公信力!政府公信力的创伤,恐怕比新冠病毒带给人民的创伤,更难救治,更难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考察湖北时殷切告诫: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紧紧扭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化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并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笔者相信,湖北省卫健委的领导、专家及工作人员有不少甚至多数是具有大智慧的精英人士,相信他们会对该调查组的调查方式及其公告出台的过程反躬自省,对网友、对大众的强烈反应和舆论反弹,做出理性的应对。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但愿“坏的东西引出好的结果”。卫健委能客观公正地求证创新案例的真实可靠性,对已被实践证明的创新成果尽快加以运用。笔者期盼,同时也相信:党和政府会因此事件引起高度重视,在新冠肺炎疫情依然肆虐的当下,更加关注抗疫的实际急切需求,更加关注民意的强烈诉求,不拘一格用人才!进而推动医疗体制的深化改革,尽快出台振兴中医药、发掘民间医疗瑰宝的新政策、新规则;全国人大尽快出台新的法律、法规,高质量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进程,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

 

  2020年3月4日撰写于武汉

 

  编辑:东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