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钟南山之“老有所为”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7-2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志远】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如今,说起钟南山,华夏大江南北,以及世界各地,众多男女老少,激动不已,拍案称绝。他的可歌可泣之举,不胜枚举。而笔者作为军休人员,对他的老有所为更为关注,并从中得到些有益启示。

  钟南山今年84岁,按常理,当属老年之列。但他仍在拼搏,而且业绩斐然。可见,他是老有所为的佼佼者。那么,怎样才能像他那样老有所为呢?或者说,具备哪些要素,才能更好地老有所为呢?

  其一,老有所为,需有奉献精神。我们没有忘记,钟南山为拯救新冠魔爪下的苦难同胞,日夜奔波在广州与武汉之间,以至在高铁餐车座位上,难掩疲惫困倦的面容。我们没有忘记,他面对武汉的灾民,难以自控的老泪横流。我们没有忘记,在当地派出所,对讲真情的李文亮医生做出“训诫”处罚后,他大义凛然,敢言直说,“李文亮是第一个把真相告诉人们的”“李文亮是英雄”。他医者仁心,在我国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还通过视频,对欧美诸国的专家学者伸出援手,传授经验。等等等等。他切切实实,以全心全意救死扶伤的奉献精神,为我们耸立了一座人品高峰。面对如此高峰,我们不仅由衷景仰,还应奋力攀登,“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否则,老有所为便无从谈起。

  其二,老有所为,需有真才实学。在疫情发展的每个重要节点,几乎都可听到钟南山的高见。当有人谬称疫情“不会人传人”时,他断然说,一定会“人传人”。后来“人传人”的严酷事实,证明他的见解是科学论断。当人们希望尽快看到疫情“拐点”时,他冷静指出,拐点何时到,不好估计,但“二月中旬或二月底是疫情高峰”。他的话,又不幸而言中。当全国战疫形势日见向好时,他提醒,下一步防控重点,是“域外输入病例”。他的话,仍然切中肯綮。可以说,他的才能卓尔不群。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我们应当“活到老,学到老”,吸纳新知识,延展原有特长,不断提升自己的才能。如此,老有所为才会得以出彩。

  其三,老有所为,需有健康体魄。钟南山没老态、身体好,是因为他爱运动、常锻炼,即使在繁忙工作中,也不忘偷闲跑跑步、打打拳,活动筋骨。他夫人曾是篮球健将,多年来两人相互砥砺,共同健身。他胸怀宽广心态好,尽管生活中也曾有坎坷,但想得开,放得下,永远向前看。他一直没有停止工作,训练了思维,强化了大脑司令部对全身的统帅功能。因此他虽然年高,却身心俱健,为老有所为奠定了基础。无论哪位,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想老有所为,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徒叹遗憾。

  其四,老有所为,需有制度保障。假如钟南山60岁或70岁退休,闲居在家,含饴弄孙,岂不是人才的极大浪费和人类事业的巨大损失?当然,退休了也可发挥余热,但相比而言,在职工作成效会更好。看来,我们的退休制度,具体讲就是退休年龄,也该改一改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俄罗斯退休年龄,从2016年5月开始,男公务员60岁改为65岁,女公务员55岁改为63岁;从2018年开始,全俄公民退休年龄,男60岁改为65岁,女55岁改为63岁。日本公务员退休年龄,2018年起,从60岁推迟到65岁,并逐步推迟到70岁。在我国,随着社会老龄化,退休年龄的调整改进,也不能不引起重视。有了制度保障,老有所为才更有广泛性和持久性。

 

  ( 作者简介: 李志远,网名司马一夫,军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1年 7月 22日出生在河北省栾城县一个小农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入伍,退休前是正师、大校。主要写杂文、散文,也写诗歌。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杂文月刊》《唐山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军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千余篇作品。已出版《包含香味的玫瑰》《观钓偶感》《另类公道》《幽默与遐想》《人生碎片》《一枝一叶总关情》《灯下杂想》《李志远杂文选》等文集。曾获《人民日报》“金台奖”等几十个奖项)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