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林徽因的人生亮点
分享到:
编辑日期:2020-07-30 【来源:转载】 【作者:李志远】   阅读次数: 次 [ 关 闭 ]

     

 

  针对那些不三不四的社会舆论,林徽因曾一度抱怨说:“真讨厌,什么美人、美人,好像女人没什么事可做似的,我还有好多事要做哩!”的确,无论当时还是当下,在有些人印象中,林徽因似乎就是个有灵性的美人,以及她与三个男人的感情纠葛。其实,这些,都不过是她个人生活中的小花絮,而她的人生亮点,在于她的真才实学和卓著事功。

  事实上,林徽因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著名建筑学家和文学家。

  据《建筑师林徽因》一书披露,林徽因早年与梁思成一起,投身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并一起创建了清华大学建筑系。解放后,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雕饰图案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了在实践中获得建筑学的真知,她曾与梁思成一起,翻山越岭、跋涉万里,行走十五省二百余个县,考测过二百多处古建筑。骑毛驴寻访佛光寺时,尽管她身体羸弱,但依旧爬长梯,登屋顶,勘定年代,揣摩结构,计算尺寸,绘制图片,拍照归档。抗战时期,颠肺流离,辗转飘零,“明月照处都是家”。早年的肺病加剧而成为肺结核,却仍不改其初衷。她在考察日记中记载:“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拜,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大为痛苦。”从考察中直接发现问题,在过程中研究探索答案,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求证。因此,她在建筑学领域的贡献,后人难以企及。

  林徽因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在文学方面,她的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诗集》。她在诗歌创作上,受到徐志摩的明显影响,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现代文学史上,自当有她显赫的一席之地。梁思成曾说:“人家讲‘老婆是别人的好,文章是自己的好’,但我觉得‘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此言,与其说是开玩笑,毋宁说是感佩衷肠的自然流露。

  面对社会公理,林徽因还具有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高尚品格。1953年,北京市酝酿拆除牌楼,而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已然开始,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负责拆除解释工作。在郑振铎邀请的一次聚餐会上,林徽因与吴晗发生了面对面的争论。目睹者陈从周说,“她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谴责。虽然那时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与气氛中,真是句句是真情”。仗义执言,置个人利害于度外,不失知识分子本色,堪称女中豪杰。

  说着林徽因的人生亮点,不能不推而广之想想,对于历史人物,理当看其主流和亮点,而不能一叶障目,以至本末倒置。如若不然,则有违历史的“庐山真面目”,有损历史人物的原本形象,害莫大焉。

 

  (原载杂文集《一枝一叶总关情》)

 

  ( 作者简介: 李志远,网名司马一夫,军休干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41年 7月 22日出生在河北省栾城县一个小农村,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入伍,退休前是正师、大校。主要写杂文、散文,也写诗歌。曾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杂文月刊》《唐山晚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军内外几十家报刊发表千余篇作品。已出版《包含香味的玫瑰》《观钓偶感》《另类公道》《幽默与遐想》《人生碎片》《一枝一叶总关情》《灯下杂想》《李志远杂文选》等文集。曾获《人民日报》“金台奖”等几十个奖项)

 

  编辑:张启跃

 

友情链接